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精神文化论文 » 正文

探索妈祖精神文化传播方式

2021-4-9 | 精神文化论文

作者:吉峰 单位:福建省莆田学院

“渠道又称信道,是信息传输的介质,是信号的运载工具,是信息发送者传递到接收者的路径,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1]妈祖信仰从产生至今经历了千余年。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崇拜所未曾有过的。它虽几经起落,但至今在全国各地,特别是福建沿海和台湾仍然十分风行。下面本文就将从妈祖精神文化的传播渠道入手,从一个侧面归纳出其传播脉络,希望能对进一步挖掘妈祖文化的深刻内涵起到参考和启示性的作用。

一、文学渠道———颂扬妈祖至仁至爱

文学源自于人类心灵的需求,这种精神需求推动了文学的产生和传播。正如孔颖达在《毛诗正义•诗谱序疏》中说:“性情之生,斯乃自然而有,故婴儿孩子则怀嬉戏?跃之心,玄鹤苍鸾亦合歌舞节奏之应。”对妈祖精神的推崇催生出大量文学作品。比较有名的作品如:宋代刘克庄的《三月二十一日泛舟十绝》;元代马祖常的《送宋诚甫太监祠海上诸神》、虞集的《送宋诚甫太监礼天妃》、王沂的《咏天妃庙马援铜鼓》;明代钱薇垣的《天妃歌》等。此外,历朝历代还创作了大量楹联,以颂扬妈祖的至仁至爱。楹联的一个好处是用词不多,信息适量且朗朗上口,和诗词等文学形式相比,楹联更方便于向大众传播信息。信息传播的适量性原则告诉我们:“只有在一定限度和尺度之内的信息量,才是最适合受众感知的信息接收量。”[2]福州马尾天后宫门上由沈葆桢题写的楹联是:视远为明,知普渡众生,全凭慧眼恩溺由己,愿永清四海,上慰婆心泉州天后宫的楹联是:浯浦汇流,门迎德济,神名昭海甸,志称凡琉暹爪满诸国节遣使臣,频风诣兹祭告湄洲降世,庙立温陵,灵誉播闽台,史载经宋元明清历朝号封天后,千秋享此馨香在福州马尾天后宫有沈葆桢撰写的楹联:地控制瓯吴,看大江东去滔滔,与诸君涤虑洗心,有如此水神起家孝友,贯万古元精耿耿,望后世立身行道,无愧斯人还有一些四字对,小巧活泼:安庆市福建会馆之天后宫的“天监有赫;后德无疆。”山东烟台天后宫山的“仙霞缥缈;境似大罗。”这些文学作品通过运用人类特有的传播工具———语言符号,极大地促进了妈祖精神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播,有效颂扬着妈祖的丰功伟绩。

二、艺术渠道———形象包装加速传播

妈祖精神文化和诸多艺术形态相融合,延伸了人类的知觉,跨越了无形之中的“传播门槛”。普通大众要了解并传播妈祖文化,不再需要事先积累多少文字和文学功底,正如鲁迅所说的:“读者也应该有相当的程度。首先是识字,其次是有普遍的大体的知识,而思想和情感,也须达到相当的水平线。”[3]在早期的传播阶段,戏剧、音乐、曲艺等形式是推广妈祖文化的主要方式。人们通过这些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进行着情感的宣泄和交流。他们不仅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同时也加固了对是非善恶观念的基本立场。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妈祖旅游资源的开发,电影、舞蹈、建筑绘画、志书、祭具、妈祖健身操、绘画、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也竞相推出,这些艺术形式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在妈祖精神文化和传播受众之间搭建起了一种长期、稳定的审美关系。

三、宗教渠道———似道似佛恩泽后世

宗教的产生从来都是和现实生活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妈祖信仰也概莫能外。由于航海业在历代王朝中确有突出的地位,而海神妈祖又是航海者的精神支柱,所以,从朝廷到百姓,特别是渔民们对妈祖的信仰就顺理成章不足为怪了。史料记载,这位女神从宋代起就接受政府多达50多次的赐封(其中南宋14次、元代5次、明代2次、清朝15次、御祭14次),北宋宣和五年(1123)朝廷赐予“顺济”庙额,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淳熙年间(1174~1189),又先后赐予“灵惠夫人”、“惠灵妃”封号,从而开始确立妈祖海神的地位。此后,从13世纪到20世纪初,历朝对妈祖一再褒扬诰封,封号愈加显赫,神格也不断提高,光圈越来越璀璨了。从妃到天妃、灵妃直至天后、天上圣母。妈祖不同于源自任何宗教信仰的人物,妈祖形象滋生在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文化背景之下,其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亦佛亦道的烙印。南宋《灵惠妃庙记》里面曾写有这么一段文字:“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州,洲之土皆紫色,咸曰:‘必出异人’。”这句话本身就在暗示这位女神属于道家范畴,因为道家一向崇尚紫色,《清净经》里有“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足见紫云是修行有成,是道气的一种显现,与道合真,自然生成。明清时由道家将妈祖编入《太上老君说天妃救难经》,称妈祖为斗中妙行玉女所化,受太上老君之命降生人间救民疾苦。明代由皇帝钦定妈祖为道教神,许多妈祖庙归入道观,由道士住持。而佛教也步其后尘,元代莆田黄四如的《圣墩顺济神庙新建蕃里殿记》把妈祖奉为“普陀大士千亿化身”;明代的《观音大士说天妃娘娘经》、《天妃显圣录》中也记载着不少妈祖与佛教的渊源。无论有着怎样的宗教归属,妈祖在似道似佛,似儒非巫的形象中,体现出“四海澄清非帝力,千年灵惠显神威”。这位来自现实社会的普通女子,被世人塑造成为一个人性化的女神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传播的一部分。

四、哲学渠道———亲善友爱公平正义

妈祖文化所蕴含的哲学精神对民众有着强大的向心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信众去竞相追随。亲善友爱、公平正义,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来所传承下来的文化内核。生于海边,长于海边的林默娘具有高超的驾船技巧,且聪明灵惠、乐于助人。其短暂的一生,都在行着善事,积着善德。儒家主张“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林默娘一心向善,关于她见义勇为,救助海难的助人故事不胜枚举:“铁马渡江”、“神姑镇魔”、“挂席泛槎”、“化草救商”、“断桥观风”、“庇佑漕运”、“旱情解救”、“圣泉救疫”、“祷雨济民”、“灵符回生”等。这些故事的传播无不体现着人们趋善向善的人性本能。除了与人为善、真诚待人之外,惩恶扬善也是妈祖文化所宣扬的核心观念之一。宋朝时期的“紫金山助战”、明朝的“拥浪济师”、清朝时的“助风退寇”,还有“祷神起??rdquo;“涌泉济师”“荫护册使”等神迹轶事,无不彰显着这位妈祖娘娘所秉承的疾恶如仇、公平正义的道德原则。妈祖文化哲学的思想其实是世人对事物认识的高度总结和概括,通过树立一个近乎完美的文化思想传播者的形象,在受众心中完成“威信效应”①妈祖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人们美好而朴素的生活愿望,所推崇的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逐渐被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所接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