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艺术语言论文 » 正文

艺术语言在公共艺术中的审美趋势

2021-4-9 | 艺术语言论文

作者:李晶 殷小烽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马列维奇在《至上主义》一文中曾经说过:"客观世界中的一切视觉现象本身都是无意义的,只有感觉才是真实的。最精确的表现手段永远是那种最能充分表达感觉的手段。”因此当我们对艺术表象拿捏不准的时候,探寻艺术语言的本体意义便显得尤为重要。公共艺术是指由公众的行为、认知及审美习惯所构建的艺术样式,其艺术语言及文化特性既是文化现象更是社会现象。公共艺术的发展伴随着当代艺术与文化的开放姿态,越来越频繁地在艺术语言的层面与“公共”发生关系。或者换句话说:公共艺术成为艺术语言新的载体,对公共艺术的研究与介入,转而体现出艺术语言的时代转换。公共艺术与传统艺术语言在此时代背景下具有了特定联系,在对艺术语言的探寻中,公共性成了迈不过去的因素。对艺术语言的公共化趋势的敏锐感知倒是应验了马列维奇的判断。

艺术语言在公共艺术中的情感属性公共艺术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其艺术语言的表述应当是开放的。艺术语言具有时代性与继承性,任何艺术语言都面临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既要继承传统秉性,又需弘扬时代特征,并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平衡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是当代艺术语言公共性趋势研究的重要内容。悦目的公共艺术语言首先要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之上,能如此者,必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对艺术语言诸要素敏锐掌握,同时还应以踏实的情感融入生活,有情感的艺术家才能体味到有情感的公共艺术语言。虽然最终作品的情感要靠观者去体验并很大程度取决于艺术语言与公共态度的沟通,但是对公共诉求有所理解的艺术语言在整个过程中都作为主体存在。艺术家的职责不仅在于设计出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满足人们对空间的感官需要,更在于通过作品的情感传达出对现代人全新生活方式的理解以及在艺术语言层面所建立的审美导向,这才是本来意义之所在。面对公共态度,敏感的艺术语言总是能触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理想状态,巧妙拨动公共的兴奋点,在语言中引入能与人的视觉情感直接衔接的阳光、风、土和水等最基本的语言元素。艺术语言的高下在此时的表现便是是否能利用全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将公共艺术从远处拉到身边、从冷漠变成温馨、从疏离变成沟通、从局部拓展到全社会,通过艺术语言公共性的充分展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阐释社会的、文化的、世俗的以及情感的愿望。

艺术语言在公共艺术中的审美趋向艺术语言的作用左右着公共空间及构成公共形态的基本要素,对公共空间的形象、公共空间的功能及公共空间的肌理起到空间属性上的引导作用,进而也决定了公共空间的存在形态。而公共艺术的语言样式及审美方向,又对于公共空间的文化属性有一定的表述作用。不同语言基础的公共空间,其审美品格也不尽相同。艺术语言的公共化趋势更多作用于这一范畴。当你进入到东方园林围合的空间时,其语言语境沉静典雅。而当你身处西方传统的建筑广场如圣彼得大教堂时,因其场所中艺术语言的繁复庄重而领略出强烈的宗教感受,这是公共艺术语言的既有限定,同时也构成了这一空间所特有的审美属性。因而,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要充分思考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因素,使得公共艺术的造型语言紧密地与特定的空间氛围相协调,并对空间的既有秩序有机连接,但这种连接的语言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选择内容上的连接、形式上的连接及材质上的连接,或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在适应公共空间审美方向的同时,突显公共空间的审美属性,使观者在视觉上产生自然过渡,将空间与附属其间的艺术有机结合。

公共空间作为既有存在,其尺度与体量也对公共艺术的语言处理起着关键的限定作用。空间既有形态各不相同,有横向的空间展开,有纵向的空间延伸,以及复杂多变的空间变化,进而造成艺术语言的阐述角度各不相同。而艺术语言在此时的作用便是调节空间与观者、空间与功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公共艺术造型尺寸的控制,缓解空间尺度给人带来的视觉不适,在活跃空间的同时,拉近了公共艺术与人之间的视觉距离,使空间在视觉心理上有一个和谐的递进变化,同时也可以增加公共艺术的互动性,使公众在参与的同时延伸了空间的人文理念,进而拉近了空间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在艺术语言与公共属性中强化了人的气息。同时,艺术语言的介入也使公共艺术尺度上的控制与空间关系进行对比与互补,进而减弱空间单一性变化。公共艺术的语言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营造出空旷巨大的场所时,因其空间变化乏味,且视觉上又要处于一种丧失比较目标的茫然状态,就会使我们产生失落感和缺乏自信的情绪变化。在这种特定的空间状态下,公共艺术可利用艺术语言的多种介入方式,修正空间的视觉基础,在减弱空间对公众视觉造成压迫力的同时又调节了公众的视觉心理。作为有才情的艺术家往往在这些环节表现出对艺术语言驾驭自如的能力,其艺术语言的章法与套路令人称奇。

艺术语言在公共艺术中的技术属性毋庸置疑,技术属性是公共艺术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优秀的艺术语言从来都是在某些司空见惯之处冒出新的发力点。现代公共艺术的技术属性,首先应与人们的心理感受相一致。因为技术因素的特点往往以具体的、看得见的面貌呈现,而直观的技术手段又能够影响公共艺术的受众心理。人们常常会感受到具体的公共艺术对自己的情绪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或者接受某一语言在特定公共艺术中的作用方式。用某一种语言表达一定的情感,甚至表达信仰,这就是人们对语言的阅读心理。引申到技术层面,体现出的是对材质、对空间、对色彩等一切承载艺术语言的技术手段的接受与否。这一惯性的形成及演变是复杂的,包括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诸多因素。就现代艺术语言的公共性趋势的技术层面而言,加以完整、丰富、细化予以充实并将艺术语言与技术之关系环环相扣、落到实处才是根本。随着公共艺术外延技术的拓展,公共艺术语言也有了更加广阔的表现舞台和诸多的形式展望.但现在的问题是在公共性极大高昂的当下,艺术语言不应只是一种审美手段的体现,而更应传达当代社会的演进与张弛。语言经验表明,艺术语言必须在早期就介入公共艺术诸环节,包括对公共属性、公众的审美方向和功能属性等一系列因素的正确判断,才能使我们明确对于公共艺术造型材料、尺寸和色彩等相关语言的技术属性。我们可以通过对技术的合理运用,使语言与技术有机结合,艺术家如此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加大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语言之间的精神层次,进而增强艺术语言的情感厚度,丰富公众的审美视域,进而对公众造成视觉心理上的震撼,在突显公共艺术语言冲击力的同时,给既有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也带来一种崭新的人文气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