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基础医学实验课程革新思考

2021-4-9 | 基础医学论文

作者:胡晓松 王涛 宋海星 张涛 梁德万 杨拯 张晓 单位:成都医学院

0引言

当前,医学研究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因此,我国的医学教育必须放眼全球,面向未来,强调整体素质尤其是创新素质的培养。基础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起始阶段,然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医学人才,必须从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做起[1-2]。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树立严肃认真的科学实验作风、提高实验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综合运用知识、开拓创新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3-5]。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全新课程体系,形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特色,既是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6]。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已成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使命[7]。

1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在培养医学生的基础阶段,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是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任务[8]。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基本沿用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虽然有严谨、系统的优点,但割裂了学科之间的固有联系,对医学整体知识的传授明显不足,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往往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部分存在,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普遍欠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摒除了以狭隘的医学专业教育为中心的课程设置[9],确保既传承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延续性,又汲取以器官和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的合理成分,淡化学科界限,促进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10]。

2构建创新性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群

实验课程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基石。为确保实验教学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我校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融合多个基础医学学科,构建创新性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群(见表1)。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情况,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角度出发,我们以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为主要对象,设计了形成“分离整合、协调一致”的改革思路[10]。“分离整合”是淡化学科界限,促进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整合原则遵循医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符合系统性、连贯性与科学性、可操作性等要求。“协调一致”是指保持各自的整体性、系统性,但又相互紧密联系的特点。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传授知识到综合能力培养逐级提高的实验课程新体系。

2.1机能实验学以生理学为主线,在阐明正常生理的基础上介绍异常情况下的机能状态。整合药理、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的实验项目,形成一门以实验课程为主的机能实验学,有利于学生以“正常—异常—药物干预”的观点掌握各器官或系统的生理变化规律。

2.2形态实验学以系统为主线,整合组织学和病理学的实验内容及部分理论,实行实验携理论的授课方式。教学进程通过绪论及总论(含组织学的四大基本组织、重要器官、病理学总论),各系统正常组织学与常见疾病,传染病等,其中的重要器官章节着重讲授血管、肝、肺、胃肠、肾、皮肤等内容,以衔接病理学总论及实验机能学中可能涉及的相关内容。机能实验学与形态实验学施按照“正常形态→正常机能→异常形态→异常机能”的主线进行。课程内容穿插进行,学科内容的讲授由融合前原教研室承担,如医学形态学中涉及正常形态的内容由组胚教研室完成,而异常形态部分则由病理学教研室承担。

2.3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保留部分基础性经典生化实验,增加分子生物学实验内容,目的是加强生物化学与现代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实验内容,强化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2.4医学免疫及病原实验学以“病原体及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线索,融合医学免疫学、医学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识别、检测病原体能力,了解病原体致病条件及机体对病原体应答的基本机制等,从而帮助学生从纵深层次建立“病原体→正常形态、机能→免疫学→异常形态、异常机能”的感染性疾病的学习模式。

3建立新实验课程体系运行的保障机制

3.1编写实验学教材编写符合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要求的教材是顺利实施改革的重要保证。为了适应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及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开发,提高学生全面地、动态地、连续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编写“医学形态实验学”、“医学机能实验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等教材。这些教材在传承经典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更加重视学科前沿知识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导向作用。

3.2建立新的实验考核制度实验考核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是评测实验效果的重要举措。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是否合理客观,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11]。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建立之后,规范的考核制度已成为课程改革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之一,根据新的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确定符合实验教学要求的考核大纲,着重考察学生综合分析、实践能力。新的实验考核制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笔试、口试等形式考核基本实验理论、实验技术的掌握情况、形态结构识别、描述能力以及综合病例分析能力等,另外,参加开放、创新实验项目学生的可获实验成绩加分或相应学分,从而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

3.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实现实验教学中“以生为本”角色转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实验教学中综合运用现行的机能学虚拟实验系统、数码互动系统和数字切片系统、图库、视频资源,精品课程网站等,此外,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和科技创新实验,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的操作技能[1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