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基础医学论文
作者:吕海侠 曹永孝 刘勇 臧伟进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进展的必然产物[1],在科学高速发展以及生物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已成为带头学科的21世纪,作为国家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教育,必然要随势而动,教育模式与国际接轨,积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医学人才已成为医学教育的必然。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在对长学制医学生进行“区段整合式”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同时,将问题导向式学习方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有效地整合入对医学高级人才的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作为PBL引导老师,不仅见证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享受了“tutorial(引导)”的乐趣,现将一些体会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一总结,供大家参考。
1PBL教学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实施
PBL教学理念改变以教师为主体、以“讲”、“听”、“记”为主线的传统教育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达到终身受益,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语言交流能力。PBL教学模式最早由Bloom等在1956年提出,后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U-niversity(麦克马斯特大学)将其引入医学教育[2]。目前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不同程度的用于医学生教育[3]。结合“区段整合式教学改革”,在2008级侯宗廉医学实验班融入PBL教学,学生被分为4组,每组7-8名学生,教学活动在专门的PBL教室完成,由tutor(co-tutor)与同学围坐,面对面交流;每区段设立2个案例(case),每个case讨论学习4h(1+2+1),每周两次,casewriter(作者)回馈1h。
2PBL教学体会
PBL教学中学生是所有学习活动的发动者和执行者,tutor仅仅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最初实行PBL教学时,我们的确有很多担心,担心学生能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还在基础医学知识学习阶段的学生能否看懂case中的医学术语、他们会不会过度关注涉及临床的知识而忽略基本理论的学习等。通过本学期4个案例的学习,我们感觉“充分相信同学的能力、适时的给与指引”在PBL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
2.1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一个尽情发挥的舞台
Tutor在执行PBL教学时最着急介入学生讨论的时候莫过于听到讨论偏离主题或者出现错误。其实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思考和进步的过程,tutor不要急于纠正,给予一定的时间,学生往往会自行修正。比如:在进行有关“乙型脑炎”的案例讨论时,在第一幕根据患者的症状有同学提出很可能是“重度胃肠型感冒”,于是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至有关感冒症状的筛选、可能的病原和感冒的分类的讨论,大约持续2min。此时,我们并没有直接的否定学生的推测,而是很期待的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不负所望,很快就有学生提出案例中有一个信息是“种猪饲养场”,患者的症状会不会和什么特殊的病原有关,接下来又有同学马上补充“极度劳累、江南水乡”等信息,tutor鼓励的眼神足以将话题带到“人畜共患病”。最终,我们成功的把讨论的主线引导到以猪为宿主、由蚊子传播途径的乙型脑炎。Tutor急于介入学生讨论的另一种情况往往是当学生设立的学习目标与原定学习目标存在差异。在第一、二幕进行时,学生的讨论往往是“天马行空”,尤其是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看起来似乎目标不够集中,其实这正是PBL教学的优点所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思考的能力。Tutor切忌打断这些看似无关的讨论,强行将讨论的方向拉回到既定的目标,同样也不必担心学习目标不能达成,tutor需要做的就是作好记录,认真的欣赏讨论。我们曾经遇到类似问题,学生在第一、二幕讨论中漏掉了2个学习目标,却把第三、四幕涉及的目标拿来学习,但是后来讨论三、四幕时,其主动联系一、二幕的内容,把漏掉的学习目标又补了回来,而且整个案例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如果到讨论的最后,仍然漏掉主要的学习目标,可能会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学习目标设立不合适,需要修正;第二,tu-tor没有把握好引导的机会。如果漏掉的问题非常重要,在最后的tutor与学生互评时不妨告诉学生,引起注意,也便于课后继续学习。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除了可以修正自身错误之外,还能对案例做出扩展和补充。在进行神经系统的2个案例学习时,学生通过讨论不仅补充了新的学习目标,并且通过查阅资料对案例中的小瑕疵做出了相应的修正。
2.2Tutor需要适时的介入,以促使讨论的顺利进行
在tutorial的过程中,tutor需要适时的介入来促进讨论的顺利进行。比如对一些医学术语的读法,如Babinskireflex,以及癫痫(dian-xian)等给予帮助。除此之外,针对同学们“高度关注临床相关问题而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的问题,需要tutor的介入,适时的提醒学生目前还在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使学生注意讨论的侧重点。对一些临床或实验室检查结果给予解释,以淡化学生对临床相关问题的关注度:如案例中涉及的“直腿抬高试验、膝腱反射、跟腱反射、4字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等一系列检查,提醒学生目前只需关注这些检查,分别和哪些神经、肌肉的功能有关;“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表示异常,“Babinski征阴性”表示正常;体格检查“颈软”,表示正常等,这样既可以避免讨论主题的偏移,也能防止加重同学们的学习负担。另如,在设立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往往罗列一系列的症状而无法从中提炼出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也需要tutor的介入。比如患者有“脑脊液在局部聚集”现象,学生也认为需要找出原因,应该学习相关内容,但就是没有人能够将这一现象和脑脊液的循环联系起来,tutor适时的介入,引导学生把脑脊液的聚集形象的比作“水池”,同学们豁然开朗,很容易就从“来源”和“去路”去思考脑脊液的产生、循环以及重吸收,并思考影响其循环的可能因素。需要注意的是,tutor在不得不介入同学们的讨论时要选用合适的语言,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帮助其理清思路,更好地设立学习目标。如我们组的学生讨论中涉及“情绪”、“睡眠”时学生使用了“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功能”,此时教师补充说:同学是不是想说“脑的高级功能”,马上得到了认可,而且提供了正确的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