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医学创新论文 » 正文

医学创新人才培育形式探讨

2021-4-9 | 医学创新论文

作者:许崇波 韩美君 刘为国 伦永志 陶然 薛峰 单位:大连大学医学院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期,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就必须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各国都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战略的主要方向[1]。因此,担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必须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2],努力探索并建立具有大连大学特色的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套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实现大连大学制定的“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能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实现“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医学院校的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等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以知识为基础、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3]。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而且受教育方式和过程、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4]。为此,在医学创新教育中,大连大学医学院围绕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培养,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创新师资队伍、创新环境等培养环节入手,在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将创新教育思想和行动渗透且贯穿于医学高等教育中,初步探索并构建了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新型的医学教育理念,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树立新型医学教育理念,首先是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这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长期以来医学高等教育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导下,已经制约着医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影响了高等院校医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21世纪的医学高等教育,把医学高等教育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上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念,建立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作为医学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5]。在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规格。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我们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问题,比如一些新型疾病的出现、人口老龄化、生态环保等问题,都对医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1]。所以,21世纪医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是培养具有医学知识结构、会看病的医生,而且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即①应具有合理的医学知识结构,既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医学专业有关的科学知识和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同时又要掌握熟练的医学基本操作技能以及获取知识、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②应具有创造思维,既遵循科学规律,又不为传统所束缚,善于想象,勤于思考,积极创新,对已知的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对未知的领域有强烈的探求兴趣和创造欲望,并且能够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③应具备高尚的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6]。因此,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厚、知识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医学生总体培养目标的原则下,充分体现出创新教育的理念,保障培养的医学创新型人才达到以下要求:博与专结合的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医学科学的精神;具有开拓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的医学创新型人才[1]。

2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创新教育现行医学本科教学在课程结构上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导致知识面窄;在课程内容上知识陈旧,结果是医学生在校所学的书本知识部分已过时、遭淘汰[4]。因此,医学院根据现代医学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为依据,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对课程结构及其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构建了新的医学创新课程体系。①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由综合教育课(必修和选修)、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必修和选修)组成的四个课程平台。对培养的医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分别归类,将传统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划分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增加综合教育课的门数,搭建专业方向课程(选修)平台,大规模增加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7]。②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在使实验课发挥强化理论教学的同时,培养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③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既注重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的能力,又注重培养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和与病人沟通获取信息的能力。④增设一些能专门训练和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和方法的课程,如医学科研方法论、医学信息检索、科技论文写作、循证医学等提高创新能力的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类学术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科技信息的能力,并且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培养学生从获取的各类信息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得到科学思维的训炼,为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条件。新的课程体系压缩了原来狭窄的专业知识内容,大胆地增加了医学前沿方面的新知识、新进展。在教学内容上把最新的医学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进而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医学创新型人才。

3构建“四个三”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在实验教学方面,我们构建了“四个三”实验教学体系,即“三种实验层次”—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避免内容重复,增强学生对各门课程内在联系的认识;“三种实验类型”—基本验证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研究设计实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及综合专业知识的能力;“三种教学途径”—必修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创造宽松的实验空间,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种考核方式”—实验习惯养成和基本仪器使用(占10%)、实验报告(占50%)、实验操作考核(占40%),以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实验教学的任务: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基本的验证实验,检验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必备的基本实验技能,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素质。为此,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针对自己在实验课或理论课中所遇到的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根据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完成实验设计,到准备仪器和配置试剂,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最后根据获得的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让学生体会到整个实验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变被动模仿为主动参与和学习,训练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通过这种实验教学方式,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