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医学创新论文 » 正文

医学创新人才培育途径

2021-4-9 | 医学创新论文

作者:黄李凤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是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人才,是指那些具有优良品质,富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创新实践取得杰出创新成果,为人类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为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进步做出积极贡献的人[1]。1996年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中国召开的人才素质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了创新人才的七条标准: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丰富多彩的个性;具有和他人协调与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2]。

1医学创新人才的内涵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人民的健康、社会的安定息息相关。关于医学创新人才的定义及特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可谓见仁见智。张蔚、胡志认为,“医学创新人才从本质上讲就是在新医学模式和疾病谱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能够在医疗卫生工作中不断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3]。王增军提出,医学创新人才的内涵应包括:一是应具备合理的医学知识结构;二是应具有创造思维;三是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四是具备高尚的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毅力[4]。史亚琴等认为,“真正的医学创新人才,除了应具备必要的政治身体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①较强的人文素养;②强烈的创新意识;③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④较好的团队精神”[5]。邓传祥等认为,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包括:浓厚的创新意识;高尚的创新人格;丰富的创新知识;饱满的创新精神;活跃的创新思维;高超的创新能力;科学的创新实践[6]。由此可见,综合素质高、基础厚实、适应面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医学创新人才共同的特质。

2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1社会经济发展呼唤医学创新人才培养

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当今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特征。创新能力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迅速发展,创新人才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尖锐和激烈。随着医学向整体化、综合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医学将与其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交叉、整合,医学科学的发展将面临许多新的难题。与此同时,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多样化、多层次的医学人才需求将日趋明显,医学创新人才的竞争将更为激烈。1998年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在宣言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是“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要把培养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使大学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7]。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大力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

2.2医学教育改革聚焦医学创新人才培养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教育以创新为目标正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培养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是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医学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志。2001年11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正式出台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为各国在医学教育标准方面的互认搭建了一个国际性平台。“最基本要求”包括七个宏观的教学结果和能力领域:①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②医学科学基础知识;③沟通技能;④临床技能;⑤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⑥信息管理;⑦批判性思维和研究[8]。因此,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新形势下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构建和实践高校创新人才教育体系,这是当前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3加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由于受医学学科特殊性和生命科学严肃性的影响,与其他类高等院校相比,医学院校实施创新教育、进行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难度相对较大。关于我国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王萍玉等撰文指出,我国医学“创新教育改革的步伐还比较迟缓,国内医学人才培养仍沿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基本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考核体系还是以单一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存在明显不足”[9]。由此可见,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仍是任重而道远。加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树立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观。1999年6月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要树立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相融合的人才观,把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于医学教育的各环节。具体而言,在医学教育质量观上,要由传统的知识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情感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在培养目标上,要由培养合格医学人才转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创新人才;在专业设置上,要使过窄的专业口径转变为宽口径,提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广博的文化底蕴[10]。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牢牢树立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才能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优化创新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不断地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才能建立与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医学新知识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以及不断形成了的与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院校应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追踪并引进医学科学的新成果和新进展,开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的新课程,如医学科研方法、创造学、社会心理学等,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选择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力推广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自主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主动学习者。应大力提倡现代教育技术与医学课程整合,推进网络课程建设、实施信息化教学,使医学教育走向个性化和终身化,为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