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医学创新论文 » 正文

医学创新教育的现状调查

2021-4-9 | 医学创新论文

作者:袁蕙芸 谢宗豹 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讲话指出了时发表展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呼唤,指明了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强调创新教育是教育价值观重新定位的一个必然趋势。在医学教育领域,传统的医学生培养方式正在接受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当对医学创新教育的现状有所了解,并在当前的医学教育中逐步倡导创新教育。

1医学创新教育的现状调查

1.1材料与方法

2001年8月对本校五所附属医院的临床学生、年轻医师、资深医师各20名,(总计300份)发放关于临床医学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表(附件1),回收问卷情况如下:临床学生96份,年轻医师97份,资深医师98份,回收率分别为96%、97%、98%。所有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以及SAS统计软件中的行*列表卡方检验。

1.2结果与分析(见表1)

1.2.1“您觉得医学生应该在学校里学到什么”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已经将教育的创新理念包含其中。大部分的学生、医师在“知识与医技”、“医学思维”、“两者皆有”三个答案中回答“两者皆有”,说明创新教育的观念已经渐入人心。但是,比较学生、年轻医师、资深医师的回答情况,P值为0.039,说明三类群体的观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在学生与老师对医学思维的差异上,老师对医学思维重要性的认识更深刻,“医学思维”与“两者皆有”之和的比例要高于学生至少5个百分点。

1.2.2教学方式临床医学创新教育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教学方式方法来体现。结果显示,学生老师都比较赞同以启发式为主、总结式为辅的教学方式,提示我们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具有普遍的必要性。从统计学结果来看,显示三类人群的意见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3影响教学方式的因素对于影响教学方式的主要原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教师们大都把原因归结为“教师精力有限”,年轻教师和资深教师分别为54.6%和55.1%,而同学则认为老师受“长久以来的传统束缚”的比例达到60.4%。因此,要鼓励临床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和从教思想的稳定,必须为培养临床创新型教师队伍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2.4需要进一步安排的课程在“您觉得哪一类课程的课时还需要足够的安排”的回答中,三类人群的意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提示学生、年轻教师、资深教师对需要安排的课程的需求范围是有所侧重的。但是,无论学生还是教师的答案中,均是理论课程的比例最低,临床见实习课程的比例最高,说明临床实践类课程有待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创新教育实施的步伐还有待加快。

1.2.5医学教育最主要的问题在医学教育的最主要问题上,三类群体看法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3):42.7%的学生认为主要是教学方法不科学,29.2%的学生认为是教学安排问题;年轻医师中47.4%认为是教学方法不科学,其次有27.8%认为是同学主动性不高;资深医师中主要认为是同学主动性不高,占38.8%,其次认为是教学方法不科学,占26.5%。其实,同学积极性不高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其他因素,诸如教学方式、教学安排上的各类问题等。提示我们的临床教师应当主动参与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的变革,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方法。由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医学教育的教学双方都深深体会到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但实际上,由于教学方法、教学安排上的原因,师生一致期望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尚未被广泛应用。其原因主要是临床教师精力有限,少有探索教学方法的时间和热情。

2医学创新教育的目标定位

由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新世纪医学教育社会职能的转变是不相适应的。医学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将对21世纪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适应医学生从业素质要求的广泛背景,医学教育应当强调学生具有多维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努力适应社会需要。

2.1医学创新教育的实施,首先要确立自己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改革,观念先行。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育战略都把眼光瞄准了21世纪的教育价值。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学习:人类的内在宝库》的报告,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认为21世纪的教育不再是发展的手段,教育的本身就是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接受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能终生学习。在新的知识经济的时代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支持。教育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力要素,要逐步成为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知识的一种产业。医学领域的人才竞争最终将体现在医学人才知识更新、能力创新的竞争力上,而医学教育将成为医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种知识创新的教育价值观是实施医学创新教育最基本的价值定位。

2.2医学创新教育的实施,还要明确自己的人才质量观

这是进行创新教育总体设计和技术设计的基本依据。我们认为,创新教育并不企图将每个人都培养成出类拔萃的创新者,而是力图提高所有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使其将来能适应创新时代和创新事业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衡量创新教育的质量时,不必一味苛求用科学家、发明家的标准来分析判断,而是基于不同教育领域的培养目标,分别从知识、能力和个性方面的变化来加以判别和检验。首先,良好的创新知识体系是创新者的基本特征之一。创新离不开知识的长期积累,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至今仍有其深远的意义。同时,一个人仅有丰富的“静态”知识,并不会具有创新能力,只有与能力、个性相结合的知识才能适应创新的时代。第二,创新人才的培养还需具有创新能力结构的构建,它包含一般创新能力和特殊创新能力。所谓一般创新能力是指在一切创新领域都起作用的能力,是代表创新者心理能力水准的最普遍的能力体系。他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特殊创新能力是创新能力体系中从事特定活动所必须具有的学科能力和专门能力。在医学领域,培养医学生的医学思维能力以及终生学习的观点将显得尤为重要。第三,从各种创新案例可见,成功者除了知识、能力等才智因素外,还离不开某种非才智方面的支持,即个性方面的素质,如道德品质、胆魄和毅力等等。因此,医学创新教育在塑造创新人格方面,既是一种“成功教育”,又是一种“挫折教育”,实践中要强调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