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医学创新论文 » 正文

医学创新教育目的及形式探讨

2021-4-9 | 医学创新论文

作者:孙景芬 张轶欧 于淼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本研究对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模式上展开探讨,在理论上将促进和丰富医学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对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国外创新教育情况特点

世界各国在高教改革中,都把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重要位置。国外大学的创新教育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

1.1设立创新中心或学校、开设培养创造能力和方法的课程,在专业学习中贯彻创新教育的理念和原则。美国、日本、前苏联、欧洲各国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创新教育。他们或者是通过在大学开设创造思维训练课,或者是建立各种形式的创造发明学校来实施创新教育。通过改变只注重学历的旧的教育体制,鼓励大学实行改革方案,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1]。

1.2改革教学方法,注重个性发展。在大学采用“独立学习法”、“个性教学法”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教学法”,则通过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创造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掌握学习和发现的方法。

1.3突出创新精神,营造创新环境,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始终突出“重视个性”的原则,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在科学实验和社会生产中去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原苏联在校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人数一直占85%左右。德国颁布了“大学生科研津贴制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则采用“合作教育”,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事科研和发明活动。同时,一些国家都相应地调整了课程结构。总的趋势是加强基础,扩大知识面,开设综合课、实行学科交叉。

2国内部分高校创造学课与创新教育情况

国内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开设了创造学选修课。部分高校的创造学课已日益规范化、制度化。但在授课形式、学时、教材选用、任课教师、教研室建设等方面差异较大。有的学校对教师进行了创造教育培训,并成立大学生创新发明社团或基地。创造教育已结出一定的成果,有大学生获得了发明专利。创新教育向专业化、高层次发展。有的学校已招收创造学方向的研究生、博士生[2]。

3医学创新教育目标与模式实验研究

3.1开课模式研究

医学院校中我校是较早开设创造学课的院校之一。自1998年开课以来,已有近千人选修了这门课。采用美国创造学者托兰斯的动机量表测试、声音表象测验,通过对创造实验班创造动机、声表的前测与后测比较,发现动机后测得高分人数明显高于动机前测。且前后测差异t检验,p小于0.005,差异显著[3]。

3.2学科渗透模式研究

我校许多学科教学,都在遵循创新教育的原则,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哲学理论课,也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哲学理论课“4+6+4”创新教育模式。其主要内容是:(1)四维的教学线索:教材+原著+哲学史+典型事例;(2)六阶段的教学步骤:读书+问题+讲授+讨论+论文+研究;(3)全面的考核方式:考知识的掌握+考知识的理解+考知识的运用+考平时积累。新的理论课教学模式在我校86期、87期部分班级中实行,教学效果较好。从期末考试成绩看,实验班成绩高于对照班。在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中,实施理论课新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均高于未使用新模式的教学评价。

4医学创新教育目标与模式问题探讨

4.1医学创新教育的目标

医学生创新教育应与医学专业相结合,致力于对大学生进行各自专业上的定向性创造能力开发,应结合专业深入学习创造原理与技法,发挥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优势,进行定向性的发明创造活动。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创造技法与创造人格培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的安排应服从于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过程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教育内容应体现专业的倾向性。集中反映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次的合理的结构上;必修课、选修课应有合理配比。医学创新教育应在有限的五年修业时间里,科学合理地调整学生知识结构,使学生知识结构系统中的各种知识的宽度、深度、新度和自由度均掌握在适宜的量度上,适应未来宽口径的职业岗位和专业迁移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较快地完成从学生到独立工作者的转化。

4.2医学创新教育的模式

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有两个基本模式,即开课模式与学科渗透模式。医学创新教育的最佳模式应将两者结合起来。首先,普及创造学课,是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创新教育的理念及创新教育的开展还不十分普及。现在大学开设创造学课,更多的是具有补课的性质。创造学课,通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掌握创造的方法和技巧。它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形式。但仅有这一模式是不够的,它不可能使旧的教育模式发生改变。其次,学科渗透是高校创新教育的重点工程。学科渗透是指根据学科教材,运用创造性教学策略,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以现行学科教材为依据,以课堂教学过程为依托,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4]。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渗入创造性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获得可靠的知识背景,进而结合学科知识,进行创造。更重要还的在于,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采用,必会带动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管理体制的彻底改革,催生创新人才的产生。

4.3医学创新教育的内容

自学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生应包括,选择信息的能力、理解信息的能力、整理信息的能力、生产信息的能力。有研究表明,一个科研人员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用在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时间要占完成研究课题时间的一半以上。节省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时间,是提高科研效率的有效捷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等于提高将来的科学创造的效率。科学方法论和现代思维方式的教育。对医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论教育,对于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成长为创造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方法论教育已成为当代国际大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而现代思维方式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思维效率。其中正确、有效的思维方式的选取是根本。现代思维方式是学生创造力的动力载体,通过现代思维方式的作用,大学生才有可能闪现出新颖的创造火花。跨学科知识的教育。根据学科的现状,“跨学科”主要包含以下学科,如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新兴学科、比较学科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医学生在一个较宽阔的知识背景下,从事专业课的学习,同时,这些边缘、新兴学科也是最易发现问题、取得突破的领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