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医学创新论文
作者:吴建国 卢建华 祁惠兰 姚一兵 黄辉 潘睿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对医学科学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培养医学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医学科研工作的目标之一。对医学人才的创新能力,虽然暂时还不能下一个完整确切的定义,但作为创新主体,必须掌握医学创新的基本要素,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源,促使自己站到学科前沿,提出有关推动医学科学发展、满足社会对健康长寿需求的新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际办法,这些都是医学人才创新能力的应有之义。
一、医学创新的基本要素
1.创新需要
当创新意识在每一个医学人才的头脑里不断被强化的时候,其强烈的冲动就是产生创新需要或者叫成就需要。这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实现人的价值的精神和意愿的反映,是驱使创新主体产生创新行为的心理动机。这种心理动机被强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创新欲望,产生创新意识。创新需要作为医学创新的基本原因,是医学创新之源。创新需要作为医学创新之源,不仅仅来自于个人的原因,更是来自于社会的原因。因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社会需要是人类进行医学创新的主动力,社会越发展,对医学的需要就越大,对医学创新的要求就越高。医学创新就是为满足社会需要,创造前所未有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的活动。
2•创新思维
能够有效地驾驭并且灵活运用和创造出新的医学知识,满足社会的需求,是每一位医学人才的最大愿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在医学创新中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医学创新中最重要的还是创新主体———医学人才自身的创新思维。创新活动主要受创新思维的支配。医学创新活动首先在于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新主体,根据现代医学文明已有的条件,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广泛利用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高度综合和集成,从而找到学科交叉的融合点、新学科的生长点和新理论的立足点[1]。创新思维是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是根据创新理论和规律,综合和集成已有知识信息,提出新问题,做出新发现所采取的科学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它因人、因地、因事而产生,有个性也有共性。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创新思维,可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事半功倍,顺利实现创新目标。
3•创新教育
有志于从事医学科学工作的人,并不是简单地只想谋个理想职业,而是想成为创新人才的,只是“难窥门道”。医学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启迪和环境的熏陶,通过智力潜能的挖掘、培养逐步形成。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往往愈是刻意培养,愈是“欲速则不达”。对医学人才的创新教育,是依据创造学原理、思维科学原理、教育学原理,综合培养和训练医学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科学教育。随着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创新教育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要求建立新的医学教育理念和模式,要有适合创新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有适合创新教育的教材,具备创新教育能力的师资,更要有创新的医学教育体系和管理机制。必须让培养的医学人才从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转向科学的思维和方法的掌握;在探索新的医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同时,鼓励追求新的医学发现;在继承医学遗产的同时,加速新的医学知识的产生和积累、传播和使用,不断为人类医学文明的进步注入新的活力。
4•创新对象
医学创新的对象是创新主体直接面对的新的事实和结果,属于创新中的客体范畴。这些事实和结果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作为事实,是人体中新发现的或被改变的生命现象;作为结果,是标志有无创新和创新程度的客观事实。它们是多层次、多方面、多变化的。因为人体生命现象与自然、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紧密结合,变数极大,未被认知和难以认知的领域也最多。就像同一种药可以治不同的病,同一种病可以用不同的药治;同一种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可以是单因素引起的,也可以是多因素引起的;同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因各人的遗传因素和心理、性格不同,产生的影响就不一样,造成的后果也自然相异。所以,同一创新主体即使将同一创新意图作用于相同的创新对象,产生的创新结果在程度、形式、作用上也会有所区别。但凡创新,总要以是否出成果为标志,没有成果的创新,不应称其为创新。而且,最终创新成果的确认,要经得起实践的不断检验。
5•创新环境
医学创新的环境是指直接、间接影响或制约创新主体和创新客体的外部条件与氛围。一般地说,条件为“硬环境”,氛围为“软环境”。目前我国医学创新环境确实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疾病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医药卫生投入不足,各级政府可供医学创新的财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医药科技资源布局不合理等,这些都是制约医学创新的“硬环境”。与这些“硬环境”相联系,“软环境”也受到很大影响。医学科研队伍不稳定,力量分散,实力雄厚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医学科研基地或技术平台太少,难以在医学科学前沿和发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开展大规模、综合性和长远性的研究项目,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加入WTO后的竞争,这些问题正在不断凸显,SARS在我国的发生和流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不过,我们对创新的环境必须辩证分析和对待。环境好当然有利于创新,但在好环境中生存和工作的人未必都能创新,相反,在逆境中成功的却大有人在,关键在于医学创新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心,积极争取社会投入,并尽可能多地创造成果。
二、医学创新中需要认真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医学创新是一个涉及全民族、全人类健康水平的系统工程,提高医学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需要医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需要医学人才认真处理好创新与跟踪的关系、创新与失败的关系,创新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关系,真正做到遵循医学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在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聪明才智并为医学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1•创新与跟踪的关系
要反对盲目跟踪和一味追求所谓完全创新这两种错误倾向。当代医学生命科学在飞速发展,任何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都不可能在医学科学涉及到的所有领域实现创新,只能在部分项目上居于前列。企图完全创新、全面赶超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科技发展的规律。正因为如此,利用“后发优势”在科技发展上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重点突破发展战略是最优选择[2]。即确定有限目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有较好基础、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学科领域,力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与创新相联系的是跟踪,即跟踪别人科技创新的动向。跟踪常常是创新的先导,跟踪的目的是为了创新,特别是在关键的高新技术方面,往往需要从跟踪起步。但是,绝对不能盲目跟踪,一味靠技术引进,被别人牵着走。在目前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保密和封锁日益加强的条件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把最先进最关键的创新成果拱手转让给别人。因此,既要跟踪,又要有一批科研人员去从事前沿领域中最关键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在国际上有重大发现的时候,我们也有基础和条件能够较快地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