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卫生检验论文 » 正文

卫生检验分析前质量管控探索

2021-4-9 | 卫生检验论文

作者:杨献青 徐校平 单位:浙江省建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一份合格的检验标本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有效,与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构成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三个环节[1],但实际工作中强调更多的是分析中质量控制,对分析前、分析后质量控制往往重视不够,特别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是目前国内卫生检验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现就分析前质量控制作如下探讨。

1卫生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分析前质量控制可以分为采样过程的质量控制(实验室外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内的分析前质量控制,前者其实质是对送检标本质量的控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一份不合格的标本无论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做得多么完善,最后的检验结果也不可能正确。有报道:在可分析出原因的不准确的检验报告中,60%~70%是由于分析前原因造成的[2],因此,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是保证卫生检验质量的前提。

2卫生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特点

2•1检验人员的非可控性几乎所有的卫生检验实验室都是卫生医师负责标本的采集和运送,或是被检对象自行采样和送检,检验人员只负责标本的检测工作,各环节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监管。检验人员不了解标本的采集情况,更谈不上控制标本的质量。

2•2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影响标本采集质量的因素很复杂,以生活饮用水卫生细菌指标检验为例,标本容器灭菌、采样容器内加有剂量正确的硫代硫酸钠、采样前放尽管中死水、无菌操作取样、标本在规定的时间内送检、编号准确清晰等都会影响标本质量。

2•3质量缺陷的隐蔽性由于影响标本质量的因素很多,检验人员无法从送到实验室的标本的外观来确定其采样质量,不能对标本的采集过程进行重现,难以发现采样过程中的质量缺陷。

2•4责任的不确定性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当检验结果有误时,到底是标本质量的原因还是检验人员的过失,责任难以确定。

3如何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

3•1将分析前质量控制纳入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卫生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特点决定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难度很大。因此,必须将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纳入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标本采集程序性文件和细化的标本采集作业指导书,并纳入到日常的质量监督和考评中去,依靠单位管理层的力量做好这项工作。树立检验质量的全员意识,尤其是要加强标本采集人员的质量意识,严把采样关。

3•2环环相扣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

3•2•1注意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检验人员的作用[3](1)检验人员特别是实验室负责人积极开展宣传,讲解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努力争取采样人员的配合;(2)检验人员经常深入采样一线,了解标本采集情况,进行技术帮助和指导。

3•2•2重视采样前的准备(1)卫生医师根据工作需要确定标本种类、检验项目和检验依据,制定采样计划;(2)检验人员按照采样计划,认真做好采样的准备工作,这一点对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尤为重要,比如准备无菌采样容器、采样工具等等。

3•2•3送样单信息完整样品送检单应至少包含下列信息:样品名称、采样时间、样品数量、样品性状、检测项目、检测依据,填写完整详实无差错。

3•2•4规范标本采集标本的采集过程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整个过程涉及采集时间、样品的代表性、采集与收集标本容器的要求、标本采集量等。(1)选择正确的采样时间:①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时间,如食物中毒病人大便细菌培养应尽可能在应用抗生素前采集标本;②对诊断最有价值的时间,如疑似麻疹病人IgM抗体测定以发病七天为好。(2)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标本:如大便细菌培养应取脓、血、黏液部分;(3)选择合适的标本容器:如水中氟化物测定采样容器必须用聚乙烯瓶,禁用玻璃瓶。(4)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无菌操作采集标本至关重要。

3•2•5标本的运送标本采集完成后,应尽快送达实验室,时间耽搁得越少,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就越高,标本运送时注重标本的保存环境,特别是对怀疑有高生物危险的标本,应严密包装,防止传染。

3•2•6标本的验收及核对检验人员在接受标本时,要严格检查标本是否合格,对不合格的标本拒收,并说明原因。仔细核对送检单的所有内容,以免有漏项或误填。

3•2•7做好实验室内的分析前质量控制重视实验室外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同时,检验人员要做好实验室内的分析前质量控制,主要包括(1)做好检测仪器的日常维护,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转;(2)熟练掌握各项操作规程;(3)做好日常的室内、室间质量控制工作;(4)检验人员收到标本后,要尽快着手检验。

综上所述,分析前质量控制是一个涉及面广、牵涉人多的工作,容易被人们忽视,却是卫生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与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同等重要,只有做好它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