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乡村经济论文 » 正文

乡村经济提升策略

2021-4-9 | 乡村经济论文

本文作者:康东侠 单位:华东冶金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发展方针政策,不断推进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让昔日的农村换上一副新面貌,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的故乡地处西北,躺在百里秦川的怀抱中,依偎在终南山脚下。她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便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值得我们分析和思考。

一、可喜的经济发展

(一)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农民收入来源扩大,生活水平提高。

1.非农产业比重提高。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及服务业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迅速成长起来的一支队伍,这在西北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的情况下,给农村经济所带来的活力是不可估量的。如表1-1,1994年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经济总产值的43.3%,共245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525万元,建筑业245万元,运输业205万元,商业及服务业480万元,均比1993年有所提高。

2.种植业比重下降。全乡种植业产值比重1994年比1993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林牧副渔业发展较为迅速,。在故乡,越来越多的农民从种植业中走出来从事林牧副渔业,由此形成的农村专业户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3.经济作物比重上升。农民对土地的利用改变了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地区生产布局,积极使用家庭联产承包制所赋予的自主经营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作物,使整个地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见表1-3。1994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1993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粮食比重下降较多。

4.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得以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的形成,使农民收入来源扩大。在故乡到处可以看见成片的果树园林。尤其是近两年刚兴起的猕猴桃种植业,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收入非常可观。大量的经济作物是农民货币收入的重要来源,尤其是油料作物。从1992年到1994年承包地区油菜制种,其中1994年油菜种植面积占全乡耕地面积的20%,其收入占种植业收入的32%。其他如薯类、烟草、药物种植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民从多种途径、各种来源增加自己的收入。1994年全乡人均收入791元,比1993年增长192元,增长19.5%,农民收入中,商品性和劳务货币收入大幅度增加,并取代实物收入的主体地位。农民生活正在向小康迈进。由于货币收入的增加,农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农民已不局限于自给性消费,商品性消费以较快的速度在农村普遍发展。自行车、电视机、缝纫机已是普及物品,彩电、音响、电风扇每百户拥有量不断上升,其作为奢侈品的概念在农民的心目中将不复存在。

(二)农业科技应用已成趋势,粮食生产稳中有升。1994年因干旱导致小麦减产。1995年又重复1994年的高温、干旱,然而令人宽慰的是:1995年小麦平均亩产达521斤,较之1994年的463斤却提高了10%。究其原因:科学种田已成趋势。农技站与西北农业大学取得联系,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及气候条件,配制并推广小麦优良品种,采取各种保护措施,为农业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由于产量增加,粮价放开,政府预先考虑的夏粮收购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简化,农民依法交纳农业税、各项统筹款,圆满完成国家购粮任务。

(三)经济资源潜力大,非农经济开发前景广阔。全乡四体企业(乡办、村办、联营、个体)在全乡经济收入中占重要的位置。1994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5272.5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收入2400万元,其他村办、联营、个体企业收入550万元,二者合计占56%。而全乡乡镇企业仅有7个,且在村办、联营、个体企业规模小、技术缺乏、信息不灵的情况下,工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说明乡村工业更有潜力可挖。全乡经济资源丰富,粮食生产充足,林牧副渔业发展迅速,经济作物盛而不衰,农村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们从传统的农业运作模式中解放出来,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联结农民与市场的多种经营形式,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发挥地区生产优势,为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故乡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她的改革基础仍是脆弱的,盘桓在她自身中一些落后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表现在:

(一)教育依然不被重视。“普九”作为全国教育体制的基本政策,是一代人素质提高的根本措施。然而在故乡,87%的学生达到小学毕业;完成“普九”教育的学生占50%;进行高中、职业中学教育并达到毕业水平的,有16%;高考这个关口过滤后仅剩5%的学生参加高等教育的学习。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三点:

1.从培养者来看,少数家长仍存有传统观念。一方面重男轻女,完成“普九”的学生中,女生占20%,而在失学的学生中,女生占64%;另一方面抱残守缺,对教育不予重视,认为大老粗照样赚钱。

2.从受教育者来看,环境影响较大。一方面,生活水平提高,条件改善,一些青少年不愿承受学习的艰辛。另外受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有些青少年良莠不分而误入歧途,拉帮结伙、打架、酗酒、吸烟,不仅污染校园环境为学校所不容,他们本身对学习已丧失兴趣,失学顺理成章。

3.从教育者来看,旧的办学体制与日益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学校不具备办学自主权,农民集资办学,教育经费困难。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兼工兼农,公办教师总设法调往城镇,教师队伍不稳。另外,学校在办学难的情况下把负担转嫁给农民,学生的学杂费是杂而全,加上近两年学校出现的“承包”模式,大到参考资料、补课费,小到作业本、笔、墨水,一古脑儿通过学生转移到家长头上,久而久之,家长不堪重负,导致学生失学。

(二)科技亟待在农村扎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落后地区的振兴,更需要先进的生产力的带动。目前,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农村随处可见的只是农用小型或手扶拖拉机奔忙在运输线上,农业耕播大部分仍由自古延袭下来的耕牛去完成;现代化的联合收播机在分块式的农田结构下无法发挥它的先进作用。农业与科技联袂的障碍是“社会经济”问题。现有的农业经济以其形式分散、规模较小、运行灵活为特征,家庭联产承包制影响农村经济组织程度,而科技的推广应用多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前提。这必然阻滞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三)资源运用不合理,滥用与闲置并存。

1.耕地面积锐减,土地浪费严重。近年来,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口越来越多,耕地面积越来越少。1992年人均耕地1.8亩,1995年人均耕地1.3亩,减少27.8%。退耕改果树、基建、农民个人建房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三大原因。栽培果树、基建作为经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占用部分耕地无可非议,而农民个人建房占用大量的优质耕地却令人痛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