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课程改革论文
本文作者:代淑芬 单位: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一、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特殊性,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更加敏感,因此也更应该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只有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核心的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正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积极想办法进行专业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创新探索。
二、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制约条件
1.课程体系落后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教育模式,近几年来发展很快。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是,就高职课程体系而言,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⑴在课程设置上,仍相当程度地保留着本科压缩型的课程模式,缺乏对课程需求的深入的调查研究,要么是对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和学时量上进行简单增减,课程观念陈旧,缺乏有效综合,课程门类过多、过杂,难以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点;要么是“拿来主义”,对其它高职高专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直接照搬,没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与创新,缺乏科学的课程精选。⑵在课程编排上,存在着两种观念偏差:一种是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固守课程的学科性,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素质,重设计计算、轻实际操作训练;另一种是盲目过急的观念,忽视文化知识教育而过于偏重职业技能训练,陷入让学生先“学会做事”而后“学会做人”的思维误区。⑶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着繁、难、偏、旧的弊病,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缺乏有效整合,既占用了教学时间,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又降低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⑷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出现了逻辑错误。传统的做法是在先了解到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定开设对应专业,然后制定专业培养计划,再组建专业课程体系,最后根据各课程选定教学内容。其实这是一种非科学的设计,因为无论哪一个专业,都有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并有相应的知识、素质、能力等要求,它们的基础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构建课程体系的直接依据,因而必须先确定教学内容,再组建课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一般过程应该是:通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把握社会需求,依据社会要求来确立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选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组建课程,最后由系列课程组成高职课程体系。因此,必须加大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力度,科学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2.教学方法不对路
在课程教学上,一种情况是课程目标不明确,要么只强调理论知识学习,注重“应知”目标,而忽视了“应会”要求;要么既没有“应知”目标也没有“应会”要求,教师不清楚讲授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比较合理地确定了课程的“应会”目标,但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应会”目标落实不够,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以致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适应岗位要求,造成学生的所学知识技能与工作实际的脱节。
3.配套设施不完善
众所周知,在高职教育中,电气电子类专业对设备的依赖性很强,学生应该有大量时间通过设备进行操作练习,否则学生即使学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电子电气类专业实验室的配套设施尚不完善,给正常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和企业距离太远
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三年,虽然学到了一些知识和技能,但在工作单位还需要一段时间上岗培训,不能直接应用,这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宗旨。现在很多院校开始尝试通过工学结合的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现阶段真正开展工学结合还存在一定难度。原因有如下几点:(1)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多数企业不会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因为担心实习会影响生产。(2)学校自身的优势不明显,社会知名度比较低,不能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与企业的合作也就存在一定困难。(3)国家政策的倾斜不够:如对承担学生实习任务的企业,国家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就会好得多。
三、课改的思路和方法
1.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学院现有师资设备情况,准确进行专业定位。
(1)进行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需求通过市场调研,进行市场需求预测,使预测更加贴近市场,更能真实反映市场的本来面目。这样,学院在进行专业调整和制定招生计划时就能够有的放矢,提前做好自身的调整工作。只有专业贴近市场而设,培养模式合理,学生到毕业时才好就业,我们的学生才能受市场欢迎,我们的办学才能长久不衰。
(2)根据市场需求,结合现有条件,调整专业定位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定势的影响,人们对以发展应用型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往往是注重其“高等性”,而忽视了它的“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作为高职院校,我们是培养应用技能型认为为主的民办院校,我们的办学目标就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我们没有国家拨款,我们靠的是自力更生,因此在进行专业定位时一定要结合市场需求和现有条件量力而行。努力做到专业定位准确,顺应市场需求,现有师资优势能够得到发挥。
2.和企业紧密结合,积极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引进合作伙伴。(注:这里的合作伙伴主要是指合作的企业和请企业里的人到学院做专题讲座)
(1)把企业引进校园把车间引进学校,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对企业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对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个固定可靠的实习场所,这是一种校企双赢的模式。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办学,首先,它破解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难题。有科研成果显示,人的职业能力有70%是在工作岗位上形成的。要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要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方式。高职教育强调教学同生产紧密结合,学生要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强调企业广泛参与,企业的师傅就是教学人员;同时,实习设备要先进、配套,这在设备购置的投入上要求很高。因此高职院校如果能够把企业引入学校,那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