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卫生发展论文
作者:沈骥 郑小华 单位:四川省卫生厅 四川省人民医院
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地区的卫生发展关系民族地区人口的繁衍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民族地区卫生发展面临着诸多不利条件:地广人稀造成民族地区卫生资源布局困难,服务成本提高;经济欠发达造成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才队伍不稳定,服务能力欠佳;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造成居民健康意识薄弱,患病率增高,就诊率下降,健康素质低下;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地方病传染病多。正是这些独特的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人文生活条件,衍生出民族地区独特的健康模式,疾病模式和卫生服务供求模式。因此,探索少数民族卫生发展策略,建立起与其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有助于克服其地理自然环境不利影响的卫生发展模式,对于保护少数民族地区人群健康,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少数民族地区卫生发展的主要问题
1•1经济文化落后造成居民健康素质低下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类型仍属传统的农牧业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业的少数民族居民把自身锁定在山地与牧场。以家庭为中心的散居生活方式决定了人际交往少,信息传输不良。在经济生活上固守传统的自给自足,低投入、低产出的家庭经营模式。生产效率低下,经济收入不高,封闭式的生活方式把卫生服务一并封闭在外。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对民族地区网开一面,由此带来高出生;医疗卫生服务鞭长莫及,由此带来高死亡。在主要健康指标中除婴儿死亡率接近或略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外,其他两项指标(期望寿命和孕产妇死亡率)均较全省水平差。由此可见,要解决少数民族的健康问题,必须将其纳入社会经济文化的整体发展之中。
1•2生存环境和人文因素带来地方病、传染病高发
少数民族人群健康危险因素主要是生物因素,地球化学性因素,传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因素。由这些因素带来的主要健康问题是地方病,传染病和妇科疾病。这些健康问题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其疾病类型仍停留在第一次卫生革命阶段的疾病谱,这种疾病谱直接影响三大健康指标,是造成民族地区健康素质低下的直接原因;二是消除疾病危险因素手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居民的健康意识,只有居民意识到自身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有害性并愿意改变它,疾病防治才成其为可能;三是这类疾病对医疗卫生服务干预敏感性高,卫生服务的有效提供可使这些健康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1•3地缘性卫生资源缺乏带来卫生服务利用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资源缺乏主要表现在地理分布不足,四川省每个乡镇卫生院覆盖700平方公里,每个医生覆盖200平方公里的局面使居民对卫生服务可及性降低,卫生服务的利用低下。居民对卫生服务利用率低又导致民族地区资源闲置,效率低下。由此形成卫生资源缺乏和闲置并存的局面。因此,民族地区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资源的合理布局和卫生服务的有效送达。研究少数民族人群的活动规律和集聚方式,根据这种活动规律和集聚方式设置卫生机构,配置卫生资源,输送卫生服务,才有可能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居民看病难问题。
1•4卫生队伍不稳和技术水平较差造成服务能力低下
少数民族地区卫生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才问题,在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人才发展战略面临三大难题:一是本土后备人才不足:由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欠缺,致使这些地区文盲率达50%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4%。医学教育的起点是高中毕业,所以民族地区可选拔人才不足,本土化卫生人才仅占30%。二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不稳定:仅以藏区为例,十五期间,四川省藏区卫生技术人员减少了7%。人才递减的原因有条件性的,也有政策性的:所谓条件性的,是指民族地区待遇较差,工作条件恶劣,致使卫生技术人员外流;所谓政策性的,是指近年在民族地区实施人事制度改革中所实施的“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的下岗分流政策,使许多高年资技术人员提前退休,造成人才流失。三是优秀人才引进困难,由于民族地区待遇不高,生活和工作条件比较差,且不利于个人业务技术发展,导致人才引进困难。这些难题最终造成民族地区人才极度匮乏,服务能力低下。
1•5卫生服务高成本造成卫生投入相对不足
以2006年为例,四川省民族地区人均卫生投入远远高于四川省的平均水平。但由于服务成本高,民族地区卫生投入呈现出相对不足的状况。如每完成一例门诊治疗,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成本是96元,其中政府投入部分为36元,非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成本为45元,其中财政投入15元。少数民族地区的服务成本高不仅体现在直接成本上,间接成本也高。比如用于交通的费用,居民就诊所花费的时间成本等。目前这些间接成本主要由病人承担,由此带来卫生服务利用低下。如果医疗机构实行主动服务模式,这些间接费用就会转移到医院一方,由此对增加财政投入提出更高的要求。
1•6统一的政策模式难解民族地区卫生发展难题
目前,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卫生发展模式基本沿用全国全省统一模式,卫生政策也基本套用国家和全省统一政策。这些政策大多根据非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卫生发展状况制定,不一定适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有些政策法规无法落实,如:执业医师法,因为到目前为止,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不足50%,大多数乡村两级医生不具备职业资格;有些政策行而无效,比如一乡一院的乡镇卫生院设置原则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覆盖,背离了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原则;有些政策反而带来负效应,比如在民族地区套用内地的“下岗分流”人事制度改革带来人才流失。由此可见,只有根据民族特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居民健康状况,才能制定出破解民族地区卫生发展难题的卫生政策。
2对策与建议
2•1加强少数民族卫生政策研究,强化本地化政策制定
由于民族地区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确定了其卫生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对民族地区卫生发展模式和民族卫生政策开展长期研究。重点研究如何通过文化渗透,生活方式干预以及借助民族地区自身的文化特征促进卫生发展的方法与策略。同时要加快地方病、传染病防治方法和卫生服务有效输送策略的研究,真正建立起符合民族地区特征的卫生发展模式。民族地区卫生发展的困难不是通过简单的经费投入可以解决的,提升民族地区的管理水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建议在省级水平应建立由财政、法改委、民委、卫生等部门组成民族卫生发展委员会,专门协调解决民族地区卫生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定适合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卫生政策,出台符合本地区条件的标准和法规。由于民族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所以在提升民族地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当地政府部门在卫生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因地制宜的制定出适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卫生政策,实现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卫生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