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卫生发展论文 » 正文

卫生改革的成绩与经验

2021-4-9 | 卫生发展论文

作者:吴柱东 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卫生局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和国家卫生改革发展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江阴市紧紧抓住经济社会每一次腾飞的战略发展机遇,以群众健康所需,作为卫生发展之重,不断探索具有江阴特色的卫生发展道路,江阴卫生事业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在前进中壮大,为推进幸福江阴进程、确保人人健康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1发展的历程

回顾江阴市卫生改革发展的历程,每一次大跨越、大变革都是准确把握时代的发展要求、群众的健康需求所取得的。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准确把握满足群众基本医疗的迫切需求,实现了医疗卫生单位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通过改革国家补助经费使用办法,由卫生行政部门集中使用,分期分批给乡镇卫生院兴建医疗用房,增添大、中型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条件,加快了卫生事业的发展;通过对乡镇卫生院实行“市、镇分级管理,以镇为主”的新体制,调动了乡镇办医的积极性;通过大力兴办农村合作医疗,有效保障了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第二个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准确把握工业化中期群众健康环境的迫切需求,实现了卫生创建工作的全民参与。这一时期,通过大力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卫生镇村创建活动,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卫生管理水平、环境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有了质的提高。第三个阶段:新世纪以来的最近几年,准确把握幸福江阴建设、确保人人健康的新要求,实现了卫生事业的全面飞跃。这一时期,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江阴模式”的确立[1]、农村环境卫生的“两个全面”(即全面取缔露天粪缸、全面实行垃圾集中投运)、社区卫生服务的全覆盖、农民免费健康体检的实施、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公共卫生的项目化管理、家庭责任医生的推行、卫生资源的不断优化等,江阴卫生事业步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2成就

三十年前,江阴的医疗卫生发展水平还很低。1978年全市平均期望寿命67.3岁;共有卫生机构184个,病床2052张,每万人拥有病床21张;卫技人员1916名,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卫技人员7名;每万人拥有医生数8人;业务用房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且大多为平房;医疗设备大多比较简陋、落后;计划免疫开始推行,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为370.78/10万;公共卫生服务和监督工作刚刚起步,水平较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阴卫生事业与江阴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目前已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卫生监督执法等五大体系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等两大机制;实现了二个100%,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为建设幸福江阴、确保人人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2007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415个,是1978年的2.26倍;有卫技人员5911人,是1978年的3.09倍;编制床位3286张,是1978年的1.6倍,实际开放床位4703张;每万人拥有病床数和医生数分别为39张和26人,分别是1978年的1.86倍和3.25倍。卫生系统有下属事业单位42个,其中,直属单位15个,乡镇卫生院27个;有医疗机构31个,编制床位3196张,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92所,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门急诊407.24万人次,收治住院20.37万人次。在乡镇建立了12个卫生监督执法分支机构。设立个体诊所100个,专科门诊部10个、民营医院4个。形成了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监督分所)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2.2卫生服务技术日新月异

到2007年,全市共建成市级重点临床专科、专病10个,省级重点临床专科、专病2个,2个专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分别成为东南大学、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市人民医院被评为首批“全国百佳医院”和“全省基本现代化医院”,市中医院被评为全省首批“全国示范中医院”,在全省同级同类医院居于领先地位。许多国际、国内先进的医疗新技术被我市大量成功引进,全市整体医疗水平不断发生质的飞跃。近年来,市级医院更新添置了64排和16排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DSA)、直线加速器、DR、CR、电子内窥镜等大型医疗设备;乡镇卫生院普遍新增了彩色B超、纤维胃镜等一大批先进医疗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的高效、准确提供了有力保证。市疾控中心取得了国家认可实验室资质,实验室的261项检测技术能力符合国际标准,出具的检测报告可被欧盟、美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认可。

2.3卫生服务环境明显改善

到2007年,全市卫生系统业务用房面积达26.2万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10倍多。市人民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市中医院新病房大楼、门诊楼,市远望医院新病房大楼相继建成投用;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完成了移地新建或原地改造。新建或改建后的基础设施设计理念先进、装饰新颖、设施一流、功能齐全、布局合理,集现代化、智能化、人性化于一体,极大地改善了全市的就医环境。2005年建成公共卫生大楼,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提供了一流的硬件设施。

2.4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充分发挥

自2006年建成覆盖全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来,社区卫生服务在内涵建设的提升、功能的发挥、群众满意度的提高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到2007年,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达663739人次,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率达90%以上。制定出台了《江阴市社区责任医生管理办法(试行)》,全面落实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完善、规范社区医生“走进社区、走进家庭”的主动服务模式,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全市636名社区责任医生通过社区保健合同签约、履约的形式,为315000户居民提供慢病管理、家庭建档、社区巡诊、电话咨询、健康教育、产后访视、康复指导、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等上门对口服务,签约率、履约率达87.5%;建立60岁以上老人档案189751份、建档管理率达94.88%;建立持证残疾人档案12786份,建档管理率达89%(不含老城区);提供出诊服务9858人次,同时选择性开展惠民门诊服务,对贫困人群实行医疗费用减免等优惠措施;积极推进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工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