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等教育
本文作者:牛晓艳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国际上,中等教育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它既涉及就业,又涉及升学,两个目标在实施中相互矛盾,难以协调一致,稍有偏差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各国都在不断调整中等教育重心,力求达到平衡。纵观美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则更明显的体现出这个特点。作为教育体制较为健全的国家,美国对中等教育就业目标问题的处理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乃至整个中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一、美国中等教育就业目标的产生
美国中等教育脱胎于欧洲移植而来的拉丁文法学校,这类学校注重学习诘屈聱牙、难懂难记的拉丁文和古典科目,是大学的附庸。当时中等教育目标很单纯,仅为升学服务。但是殖民地时期的美国正值新大陆开辟荒野和大力建设时期,拉丁文法学校忽视现实需要,教非所用,激起群众反对,逐渐失势并最终为文实学校取代。18世纪开始,针对工商业城市发展生产事业,急需中等水平实用人才的特点,文实学校紧跟形势,为就业做准备,以实科课程为重心,从而大力扭转了中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可以说,文实学校是一个有着双重目标的机构,它的出现使中等教育目标产生了分离,开始出现就业目标的萌芽。1821年成立于波士顿的“英语古典学校”是美国第一所公立中学,它的出现更加强调了中等教育的就业目标。受保守派阻挠,文实学校培养实用人才以面向就业的初衷不得实现,到19世纪中叶便开始衰微,工商业发达城市的合用人力日渐缺乏。英语古典学校的设立,使公立学校能真正为纳税人的孩子提供实用教育,面向多数人的就业需要,体现了公立学校运动中“commonschool”的基本性质和特征。这乃是美国人引以自豪的综合中学的开端。
二、美国中等教育就业目标的确立
1873年卡拉马祖学区的公民因不满将公共资金用于为少数人服务的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向密歇根州法院起诉,以失败告终。卡拉马祖判决为公立中学的升学目标提供了法律根据。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在“俄罗斯法”的启发下,美国成立职业学校、在公立中学加入手工训练课以满足大众需求,升学课程因此受到挑战。1893年的十人委员会报告得出结论,学校可以通过学术课程为就业做准备,这也把中学引回到升学准备的老路。1895年的十三人委员会报告则进一步加强了中等学校课程偏重升学准备的趋势。在1888至1890年之间,很少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只有14.4%的学生准备上大学。所以中学课程忽视了85%的学生的需要,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少于15%的学生身上,中学被大学牵着鼻子走的局面没有改变。这两项报告的发表明显忽视了就业目标。1917年《史密斯-休士法》使就业目标得到官方认可,标志着职业主义者的胜利。受其影响,1918年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中等教育七项基本原则”,其中“养成就业知能”准确说明把职业教育置于公共教育系统实施。从此综合中学开始成为美国中等教育的主要模式,正式承担起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
三、美国中等教育就业目标的调整
正像英国史学者钱乘旦教授所说:两种对立因素的相互兼容,体现着一种历史运动模式。冲突带来历史前进的动力;融合使得社会长期稳定。自中等教育双重目标确定以来,两者始终在不断调整以期达到平衡。二战后为解决贫困、失业、种族歧视、权利不平等等社会问题,1947年青年生活适应教育委员会提出“生活适应教育”口号,以期“更好的装备所有青年,民主地过自身满意和对社会有益的生活”。这使得中等教育任务的钟摆摆向就业目标一方。受“卫星冲击波”影响,1958年9月《国防教育法》颁布,“生活适应”教育转向“新三艺”教育。在升学与就业问题上,科南特用选修计划调节“就业”与“升学”选择,用校内分科代替校外分轨。尽管着眼点在使每个青年各得其所,但他仍特别关注尖子教育、学业优异。无形中这一时期中等教育任务的钟摆又摆向升学目标。为解决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脱节问题,1971年西德尼•P•马兰将“生计教育”模式向全国推广,但其具体实施主要还是停留在职业技术培养方面。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针对学生成绩差、纪律坏等问题,“回到基础课去”又成了美国教育界人心所向,而这一运动也不免走回传统的老路。
四、美国中等教育就业目标的发展
美国的中等教育改革,自二战结束以来更远些说自1918年以来,主要围绕升学与就业这两个目标转,此起彼伏,游移不定。经过争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本形成了大体框架。1983年4月《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发表,目的是保持教育更平衡从而达到中等教育高质量,也标志着美国开始寻找升学目标与就业目标的平衡点。1990年《卡尔•D•珀金斯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法案》颁布,目的是“通过更充分地开发所有阶层的学术能力及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国家竞争力。”1994年通过《学校到工作过渡法案》,明确规定“向所有学生提供立足于工作业绩为本的教育和培训机会,能够使学生获得通用证书;为他们获得第一个高技能、高薪职业做好准备;为他们进入包括4年制学院和大学在内的继续教育做好准备”,该计划把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结合起来,并且把职业教育扩展到所有学生,是一种全民职业教育思想。到1998年96.5%的美国高中毕业生选修了职业课程,并且职业科的学分高于数学、科学、外语、艺术等科目。当前美国中等教育就业目标的关注点是:提高学术成绩;促进向中等后教育的过渡;为学生获得高技能、高收入的生涯做准备。
五、美国中等教育就业目标演变的启示
中等教育是国家培养青少年的重要途径,是个人走向社会的渠道、迈向成功的阶梯,涉及青少年对教育、职业、人生的重大抉择,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和不稳定,可以说中等教育已成为教育系统的瓶颈。在我国,目前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人民群众对高中阶段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日益增加,面对大学扩招对普通高中的拉动作用日益减弱、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开始回升现象,如何发展中等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剖析美国中等教育就业目标发展变化这段历史,我们发现,作为教育超级大国的美国在中学办学目标问题上也走过不少弯路,出现过升学或就业的“钟摆现象”。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尽管美国的做法不可能成为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具体方案,但它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悟现实问题,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把握现阶段教育问题关键,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双重功能。高中阶段教育既要为高等教育做准备,又要联系就业,同时还承担公民教育的职责,处理不好很容易顾此失彼,所以必须抓住问题关键。在我国相当长时期里,能上重点学校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多数还是要到普通学校或职业学校就读,将来做普通劳动者。在广大农村,人们迫切需要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打好基础,然后通过高中阶段学习,将来要么考大学,要么有一技之长。虽然这些年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多样化有向中学后教育推移的趋势,但并未成为现实。只有生产力发展到更高阶段,高等教育基本普及时,高中任务才能变为单一的升学准备。目前连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也还不能做到。因此,当前高中阶段仍然是准备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学校类型必须多样化。统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普通高中加强职业教育。中学教育是基础的高端,应作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来设计。纵向上,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都应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并且互相衔接;横向上,制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的政策,使学生和家长逐渐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今后的中学教育,必须跳出传统的价值藩篱,真正从人的全面、持续发展来加强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