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农业生态建设论文
作者:吴荫生 朱成松 许西记 张志炳 邹超亚
农业生态恶化,是长期存在的一大隐患,危害本省,殃及长江、珠江中下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本省将解决温饱作为当务之急,着重抓了农村的一系列改革和政策调整,还来不及把生态的综合治理提到重要日程。经过9年改革和发展,本省农村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的纯收人与全国的差距虽呈扩大趋势,但整个情况已非昔日可比;粮食生产达到了一个新的产出水平。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稳步扩展,就业门路越来越宽。就全国而言,农业的基础地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国家为增强农业后劲,已下决心增加投入,治理大江大河、改造中低产田,加强支农工业和农副产品商品基地建设等。在这种情况下,抓住机遇,把建立良好的山地农业生态系统与领导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开展农业生态建设,功在国家,利在人民,泽备后世,可以收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良好效果,保证农业发展建立在稳定可靠的基础之上。
一、本省农业生态恶化的主要表现
1.森林祖盖率下降本省山地占87%、丘陵占10%,只有3%的河谷槽地、山间盆地,而垦殖指数已高达21.67%。全省森林覆盖率,1957年为14.5%,1984年降为12.6%。成材林过量砍伐,加剧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匀,森林的防护功能下降,造成了早涝灾害频繁,井泉枯竭。全省近500万人口的地区人畜饮水困难。
2.水土流失加剧50到60年代,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5万平方公里,现已扩大到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0%。水土流失严重的县有33个,占全省总县数的38%。每年通过主要河流外泄泥沙近7000万吨,相当于50万亩耕地的肥沃表土。全省喀斯特面积占总面积的73%,由于陡坡垦殖、水土流失,难利用的石山已近2000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7.5%。
3.土壤肥力下降中低产田土面积逐年扩大,有机肥料、化肥投放量少,氮、磷、钾比例失调。全省中低产田土面积占总耕地的80%以上,70%的耕作坡土为跑土、跑水和跑肥的“三跑”土。全省耕地中缺氮的占31.7%,缺磷的占72%,缺钾的占26%。
4.水库、河道淤塞严重多年来水利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未能套配,水库集水面水土流失严重。据黔西南州12个小型水库调查,近8年来淤积泥沙占库容的32.5%,已有2个水库报废,5个库容淤积近80%以上。全省河流、河床普遍上升,通航里程已较60年代缩短了“半以上。据乌江电站1984年4月实测,5年来坝前淤沙已达到原设计50年的淤积量。
5.自然灾害的频率提高成灾面积扩大,,程度增加。全省50年代较大早灾2年,60年代3年,70年代5年,80年代已连续3年大早。60年代年均受早成灾面积600万亩,70年代增至900万亩,增加了38.7%。大阜夹大涝,每年有一二十万亩良田被冲毁。近几年,洪灾造成的交通、电讯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高速递增。泥石流、大面积的滑坡不断发生。茅台酒厂、水电八局驻地已发现大型滑坡的症兆,水电八局已决定搬迁贵阳。
6.环境污染日趋严孟本省工业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但由于缺乏必要的防治污染措施,出现了点多面广的环境污染新压力,土•壤、水质、空气遭受污染,局部已出现大面积的酸雨危害,氟中毒、汞中毒已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煤、水田面积扩大,水稻产量下降。以上生态恶化现象,在全省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乌蒙山区毕节、威宁、赫章、纳雍、织金、大方、普定、六枝、关岭、水城、盘县、普安、晴隆等13个县,人口密度大,人均收入低。是全国有名的贫困片区之一,生态恶化尤为严重。毕节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0%,占全省的比例高达40%。50年代初这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为17.1%,1984年降至6.4%,织金县仅有2.6%。纳雍县由于植被破坏严重,下了20分钟大雨,有一个村子“全军覆没”。乌蒙山区13县或毕节地区六县,生态建设显得更为迫切。
二、农业生态建设的目标及原则
农业生态建设,涉及到多学科、多部门,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建设之中,真正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作为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在200。年以前,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要着力于打好基础、理顺关系、准备发展条件上做扎实的工作,以便为下世纪初较快的发展打好基础。本世纪内,要把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生态建设,作为重要的历史性战略任务,提到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面前。总的目标是:从1988年至1990年,用3年时间停止对农业生态的人为破坏。5年内,全面解决温饱。13年分别达到宽裕和小康水平。具体说,3年内,在全省范围内停止放火烧山、乱砍乱伐森林和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等人为破坏;5年内以乡为单位全部脱贫,人均收入不少于300元和人均口粮在200公斤以上;到本世纪末,农村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肉蛋25公斤,人均收入700元,农产品商品率达50%。全省林草覆盖率近70%,其中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达到上述目标,贵州农业生态将进入历史性的转变。向良性循环发展,各族农民将由解决温饱而进入较为宽裕的水平,并将为以后时期农村生态经济的加速发展打好基础,为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西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上述目标,就全省而言,是应该,也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乌蒙山区的13个县(区)特别是毕节地区的6个县,如无特殊政策和专项经费支助,达到上述目标是困难的。本省农业生态建设,要从山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在生态建设的部署和布局中,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并坚持下列原则:
1.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要持之以恒、量力而行。要把长远的设想和具体的阶段目标,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建立在地方财力支持为主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地作工作。
2.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从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入手,把治山与治穷统一起来。
3.坚持大农业的综合发展的原则。根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因地制宜地建立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体系和合理的经济结构,使种养加协调发展。
4.坚持扬长避短兴利济贫的原则,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5.坚持突出重点,打歼灭战的原则。要分清主次,以点带面。要把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扶持问题严重的地区,治一片成一片,开发建设一片,带动面上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