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农业生态建设论文
作者:何仁仲
一、解枚以来的四十年,贵州农业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从中可以悟出很多有益的道理。为什么在1957年以前的农业生产发展较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较活跃,这个时期的一些指标(包括人均粮食占有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1958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1年间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处于徘徊停滞状态,其中有14年的粮食总产量还低于1957年已经达到的10了亿斤水平。由于人口猛增,不仅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下降,而且农村人均收入也降低,约有70%的处于贫困境地。这是为什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并进行了必要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了,粮食总产量也增加了,农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效显著。但是人口-—粮食—生态之间的恶性循环未被打破,因而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尚未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真总结近四十年来贵州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提高认识,从中找出内在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贵州农业的发展获得稳定的增长,有可能找到一条比较合乎客观实际的路子。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有两条是很值得重视的,一是什么时候生产关系适合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就发展了,反之,什么时候盲目地改变和拔高生产关系,脱离了生产力水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受到挫折,农业生产就处于停滞,甚至倒退。二是从贵州的具体情况出发,运用生态农业经济学的原理,扬长避短,实事求是地发展农业生产力。遵循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原则,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农业生产就发展了。
二、发展贵州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使贵州农业获得稳定增长,必须从贵州的实际情况出发。脱离了省情的全局,仅从局部的情况着眼,只能取得有限的成果,而在全局的整体上将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贵州的自然情况和社会情况都有自己的特点,既有有利的条件,又有不利的条件。必须运用生态农业经济学的原理,扬长避短,走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的道路,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之谚,年降雨量在1000一1400毫米之间,活动积温在4000一8000℃之间,基本上是雨热同季,有利于植物生长。贵州处于云贵高原东斜坡,地貌变化大、复杂,切割深,喀斯特地区约占全省面积70%,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日渐减少,生态恶化,而人口增长猛。人均粮食占有量及其他相关指标都相应降低,更加重了“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果,使“人口—粮食—生态”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地制宜,从贵州的实际出发,从各地的具体情谗出发,扬长避短,全面娜户划,综台开发,综合利用,综合治理。选择切合实际的突破口很重要,这是切断恶性循环链条的关键和可能获取有效成果的起步。这既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活动。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在与自然界斗争的指导思想上是违背客观规律“与老天爷对着于”呢,抑或是适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采取相应措施呢。也就是说,是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适应客观的条件,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呢?抑或是违背客观规律做出脱离实际、脱离具体情况的主观主义的决断呢?在一定意义上讲,农业在一定程度上“靠天吃饭”是有一定道理的。光、热、雨对农作物的生长是必不可少的。人类对大气候的改变目前尚缺乏能力,但是努力认识自然规律,采取相适应的措施,以及对小气候的影响,则是有应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广阔天地。譬如倒春寒、洗手干、伏早、秋风等等几乎是贵州年年都出现的自然灾害,是否有其规律性呢?可否在耕作制度、耕作方法、良种选育等等方面使用科学技术,从相适应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上找到克服和避免的办法呢?今年的天气属于中下年景,冬季旱,春寒时间长,由于各级各地的工作抓得早、抓得扎实,特别在较大范围内推广了两段育秧、薄膜覆盖,以及扩大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优良品种的面积,效果明显。这证明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是大有可为的。
在雨热条件都较良好的贵州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应该按照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法增加植被,既可封山育林,也可区分不同情况,分别种植乔、灌、草,或者将三者适当地结合起来;同时,必须搞好基本农田建设以提高地力,既要将陡坡改为水平梯土或者改为缓坡(可用灌木丛墙护土),又要对水田增强保灌能力和提高土壤肥力,特别是对冷滥锈田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改造。只有基本农田的粮食单产提高了,粮食总产增加了,人口的增长也得到了严格的有效的控制,毁林开荒破坏生态的恶性循环才能停止,而变成良性循环,促进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这是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中的关键性问题,也是一个必需正确处理好的辩证关系。第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中,必须把近期的效益和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农民自身积累和自我投入的能力,促进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的发展。一般说来,在增加植被面积中乔木生长期长,见效慢,在种植初期适当间作生长期短(或当年见效)的作物,或者种植经济作物(包括果木、药材、灌木等)以及种草养畜等,都应当按照当地具体情况妥善地结合起来。
三、群众的实践最能说明问题。我省各地群众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使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获得了稳定增长,人民收入显著增加,脱贫致富有成效。
谓潭县核桃坝原是贫困村,因烧木炭和砍柴卖,农业生态遭到破坏。在党支部领导下,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以种茶叶作为突破口,进行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满山绿郁葱葱,粮丰果熟,使粮食年产量从六十多万斤增加到二百多万斤,人均年收入九百多元。—兴义县的则戎乡石多土少,开山凿石造梯土、梯田,十五年奋战造梯地二千八百亩,粮食总产由二百五十六万斤增加到三百八十四万斤。
普定县蒙铺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右鸡斯特地区三个贫困乡的大部分进行了五年的以保持水土为中心的综合治理,采取封山、造林、种草、退耕、建设基本农田等措施,增加了覆盖率三十三个百分点(达到55.4%),经济林木和牧业发展了。虽然农业用地减少五千亩,从占地面积38.96%减少到32.7%,但是粮食产量却由44.9万斤增加到94.64万斤,人均占有粮食从200多斤增加到547斤,人均收入也成倍增长。蒙铺河水也减少了泥沙含量,由浑渐渐变清。生态环境有显著变化。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