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农业生态建设论文
作者:戴志忠
土地整理是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对地块物理形态的改变和产权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利用方式的改变,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土地有效利用面积的工程技术手段和相应的政策措施,是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效利用农地资源,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全国土地整理工作的推进,闽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土地整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土地整理,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生产条件、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由于土地整理过程缺乏生态观,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闽东南沿海丘陵地区土地整理的特点和对农业生态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作初步探讨。
1闽东南沿海丘陵地区自然条件
本地区地貌类型以丘陵台地为主,其次是低丘和平原,山地呈零星分布。该地区属中亚热带温暖区,海洋性气候明显,雨量充沛,7-9月台风季节降雨量占全年75%-80%。土壤主要为红壤、赤红壤。成土母质以花岗岩、火山岩风化的残坡积物为主。花岗岩发育的土壤渗透性能较好,但抗蚀力较差,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火山岩母质发育的土壤抗蚀性较强,土壤侵蚀较轻,肥力相对较高。此外,沿海丘陵台地上广泛分布着赤土,这些旱作土壤耕层浅,缺水易旱,有机质养分少,作物产量低。土地整理要根据闽东南沿海丘陵特殊的气候、交通、地质、地形地貌和耕作制度加以规划设计。土地整理中如果不把握施工季节、地域地形、田块特点等,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不当,极易造成水土地流失,引发生态问题。
2土地整理主要工程
2.1平整工程土地整理中最重要的工程之一是通过平整土地将小田块合并成大田块、将不规整田块整理为规整田块等。一般根据地形、坡度、土质的情况,沿等高线布设田块和格田,达到保持水土、集约利用的目的。这样不但扩大了耕地面积,还改善了生态条件。
2.2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对一些淤塞、老化严重、水利用系数较低的渠系进行重新合理布置。布置时充分利用现有主要渠道,并考虑与整个灌区的布置相协调。主干渠基本不变,重新布置末级渠系及排水沟系。基本做到灌排分家,各成体系,保证周边农田灌排顺畅。针对闽东南沿海丘陵地区降雨量大、洪水频繁的特点,修建一定的拦蓄水、截洪排水及防冲护岸等工程。
2.3道路工程土地整理项目道路工程主要是针对一些田间道路,新规划道路尽量和项目区内原有道路衔接,有利于发展机械农业,方便农民下田耕作,而且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田埂,提高土地利用率,从整体上也可以实现“路成网”的景观格局。
3土地整理对农业生态产生的影响
3.1平整土地对土壤生态的影响由于整理过程不可避免的对土壤产生一定程度的扰动,必将影响土壤原来的理化性状。实践表明,不适当的土地整理方式、方法和技术措施,可使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对农地生产力和土壤性状构成潜在的不良影响,以致使土地退化。不适当的整理技术和工艺,破坏土壤的原有结构和质地,使具有保水作用的犁底层遭到破坏,新整理的农田漏水漏肥性加大等[1]。常规平整土地的方法通常采用推土机、铲运机和刮平机等设备挖填、平整,由于在施工过程没能收集表土,而是直接挖土回填,肥沃表土深埋,底土翻入表层,这势必影响近两年的耕种,也增加了农民很长一段时间对土地的投入。[2]以机械化的挖填容易造成土壤板结、破坏表土熟化层,从而影响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土壤养分循环。由于对土壤表层的扰动,在降雨强度大的闽东南地区短期内会增加土壤流失的速率。此外,在土地平整几个月的施工期间,土壤长期暴露于氧气下,加速了土壤中腐殖质的氧化,造成土壤中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流失。
3.2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作为土地整理活动重要内容的沟渠的截弯取直、硬化等往往会改变地表水系的网络结构,不仅会直接影响自然生境类型的改变,还可能影响伴随原有水系网络而形成的各种相关生态过程。大面积混凝土灌溉水渠的修建,无法涵养水源,且渠道笔直,表面光滑,造成渠道无法贮存水分以寄养水中生物或补充地下水。有些排灌沟设计为了美观和节约工程费用,从高处笔直向低处修建渠道,由于闽东南区地降雨量大而频繁,容易造成土壤侵蚀的危险。还有一些整理项目往往忽视了对渠道污染的考虑,导致渠道污染难以自净,也对水环境的质量产生了影响。在当前农家使用农药非常普遍的情况下,渠道常遭受农药的污染,而农地整理中的渠道硬化导致农药难以扩散,这将会对水中生物栖息与繁殖有不良影响,无法发挥水中生物对水体自净的功能。改变了天然排水系统,进而影响了当地水土侵蚀方式和侵蚀程度,也影响了地下水埋藏深度。
3.3道路工程建设对田间生态的影响道路的建设对生态安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建的一些道路降低了自然连通度,改变了景观空间格局和过程,阻断景观中水平的自然过程,进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尤其是农地整理过程中大量以混凝土替代泥土路,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格局。导致景观破碎度增加,自然植被缀块间的连通性降低,阻隔了生物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田间道路系统由土质变成沙石、灰渣、水泥,极大地改变了当地微生物的种群数和特性。
4对策与措施
4.1提高耕地质量是强化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表明,土地整理后,起初年耕地质量不高,甚至有所下降[3]。这就要求人们对新增耕地加强管理,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耕地肥力,提高农地质量。
4.2剥离保留地表土(耕作层土)为了减少机械施工平整土地对耕作层土壤的破坏,需要先将表土剥离,具体剥离厚度应该根据调查土壤剖面情况,严格按可剥离表层厚度进行剥离和收集,在底层土壤挖填平整后,重新铺敷足够数量的表层土壤。对于深填或深挖土块,用推土机或其它设备进行推平、压实,使其形成具有较好防渗、防漏性能、厚20cm左右的隔离层。
4.3及时回填地表土(耕作土层)当平整工程结束后,应尽快将存放的耕作土层进行回填,在回填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原有土壤剖面的有机组合和整体性。土地整理过程中,如果能保存原有耕地上70%-80%的耕作土壤,比完全打乱土层未保住耕作土壤的新整农田,要多收50%以上的粮食[1]。
4.4根据地形地势平整田块在当前的土地整理施工过程中,一般根据地形地势,在盆地、谷地等地势平缓部位一般平整为小规格格田、方田为主,而分布于地势较高,地形起伏的耕地一般是采取“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方法,尽量将原有土地整理成耕作方便、省时省工、田坎坚固的规整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