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卫生事业论文
作者:王柳行 任丽平 郑楷 王钰 雷洪波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医疗卫生需求的多元化,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卫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提升卫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与知识水平。本文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针对新形势下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的需求,提出了人才培养对策。
1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人才培养不能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体系、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急需掌握现代卫生管理知识的全方位卫生事业管理人才。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对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培养模式的确立没能与时俱进,总体思想的把握不够准确,培养出的知识储蓄型专业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卫生改革人才的需求。
1.2专业特色不明显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还没有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多数院校只是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而开设,其专业特色不明显的问题愈加突出。⑴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模块以“公共基础课+基础课+专业课程”为主,缺乏人文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没有相对系统的课程,管理专业课程也不能自成体系。由于受总学时的限制,一些专业课程只开设应用性的课程,不开设相关基础学科,各课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凸显卫生管理专业交叉学科的特色,导致学生的基础理论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与能力不强,社会适应性差。⑵教材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形势,更新速度较慢。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材重复编写现象严重,各学校教材使用混乱,更新慢,最长使用年限长达10年。近年来卫生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政策、法律、法规等相继出台,几乎改变了卫生领域原有的格局。但由于教材内容本身的滞后性,新的改革、新的思路很难迅速在教材中得以充分体现,使学生不了解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状况,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⑶师资力量薄弱。多数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资源不足,有时一个教师身兼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巩固专业知识、进行课题研究。专业老师中半路出家、或新近毕业的居多,普遍存在对卫生事业管理缺乏整体认识,更缺乏实际的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经验,造成学生专业理解上的困难和对专业发展方向的盲目。
1.3专业实习没有量化的评价标准
目前卫生事业管理的实习大多在医院行政职能科室或卫生行政部门,在实习过程中与实习结束后缺乏质量跟踪和评价体系。如何评价实习生学到了哪些技能、达到什么样的层次,如何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实习生,这些都应成为实习中的重要内容。由于缺乏标准或缺乏评价程序,实习生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社会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分析
用人单位的调查主要在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进行。
2.1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知识需求结构
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应具备知识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得到的结果依次是管理学知识、医学知识、卫生法学知识和其他知识。不同性质的单位对人才知识需求的比例有一定的差异。医院对人才所拥有的管理知识、医学知识和卫生法学知识的比例分别为35%、30%、18%,说明医院要求不仅要懂管理学知识,而且要懂医学知识和卫生法知识。卫生行政部门对人才的管理学、医学和法学知识的需求比例为40%、21%、24%,表明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医学知识背景,更要懂管理知识和卫生法学知识。
2.2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素质能力需求结构
⑴医院方面
理解执行能力。能理解并结合医院实际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评判能力。熟悉疾病的类别及特征,能够进行疾病的合理检查诊治和基本评判分析。组织管理能力及医患沟通能力。对内,医院目标计划的制订,组织活动的开展,各部门机构的协调与沟通,突发事件的控制与处理;对外,既要有稳妥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更要有联通卫生行政部门、医院与其他单位的公关交际能力。
⑵卫生行政部门方面
分析决策能力。能理解并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符合地方性的政策,为当地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卫生管理和执法环境。组织管理能力及撰写报告能力。能解决所属地部门之间、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以及社会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对卫生管理提出建议、协调关系、解决问题,不断学习、管理创新的能力。
3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议及对策
3.1转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⑴明确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现实相结合。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定位于主要培养在政府卫生事业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医保机构、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从事实际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是一个以医学、经济学、管理学、卫生学、法学为学科基础,集多学科为一体的专业。各院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在制定专业培养模式时大力提倡知识“宽口径、厚基础、广人文”,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不仅要求毕业生的医学知识较丰富,而且要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技能;具有质量管理、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具有较强社会调查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⑵优化课程设置,建立新型教学内容体系。在保证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知识系统完整的前提下对医学类课程进行整合,用较少的学时完成医学知识教学,增进医学类课程的融合,提高教学效率。专业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和人文艺术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专业基础课程应以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合理制定核心课程,保证培养人才能满足社会基本要求。同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开设相关课程实现卫生管理人才的个性化。开设特色课程,如卫生政策研究理论和分析、卫生管理新进展、医疗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对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卫生改革发展相关信息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与科研能力。选修课也要占有一定比重,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