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 » 正文

乡村基础教育问题思索

2021-4-9 | 基础教育

本文作者:吴烨茜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乃国之根本,关乎到社会发展的根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日益雄厚,国家领导人愈加重视教育对于转型期社会的重要性,有关部门也更有能力为兴办教育事业创造良好的条件。然而,在各项支持教育事业的政策纷纷出台的同时,一些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便是具有代表性的焦点之一。由于我国社会工业化不彻底,工业二元化结构的弊端便在农村地区显现出来。那么,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其根源何在?有何对策?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一、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经费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学条件。教育经费的短缺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不过,在这个至今仍没有实现的目标中,真正落实到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更是九牛一毛。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实际上是由县、乡政府和农民共同负担的,从而造成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因地区不同而呈现差异性。虽然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和各省对教育提供了巨额转移支付资金。但是,这些资金仅以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下拨,给地方财政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一些地方政府把国家下拨给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挪作他用,加剧了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李岚清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批评过:“一些地方教育没有抓好,教师工资发不出去,到县里一查,不少是因为花钱干了不该干的事,而把财政缺口留在农村教师工资上,向上面要补助。”①随着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实行,教育附加费不允许再向农民收取,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经费来源减少,经费不足的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二)教师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首先,农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不少学校聘请临时代课教师,无法保障正常开课和教学质量。当前,农村师资队伍中的正式在编人员只占到部分比例,其余多是“拿起书本是教师,放下课本是农民”的乡村老教师和代课教师。师范院校毕业的优秀青年教师争相留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根本不愿意去往更需要他们、能使他们自身价值更大化的“村小”。留在农村的多为学历低、素质较差的人员,这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其次,新课程改革对目前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要求教师从教育理念到教学行为彻底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转变。农村教师本身学养不高,又缺乏求异思变的改革氛围与实质性的有效指导,因此在提高教育质量的转变过程中困难重重。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即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的脱节。目前许多农村教师都是“经验型”、“辛苦型”的“公仆”,“研究型”、“创造型”的“专家”少之又少。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培训。

(三)学校布局调整过快,直接影响着机会均等。近年来,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在未经深入研究与考察的情况下,便轻率地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这不仅扭曲了国家政策对于调整中小学布局的初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学生“上学难”的境遇。以云南为例,从2002年至今,全省的小学已从20595所减少到14059所,减少了31.7%;教学点从20531减少到7238个,减少64.7%。其中,一师一校点从14291个减少到3063个,减少78.6%。②十年来,云南省的小学少了三成,而隶属每个小学的教学点更是少了六成半,其中一个老师的教学点干脆减少了近八成。最惊人之处是,为了上学,有的孩子需要走上六小时的路程,距离近的也得一个多小时。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一所村完小,学校5年级的一个班,就有10个学生辍学,无论老师们怎么劝说,孩子都不愿回学校上学。由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太快、一些工作不配套,不仅增加了农村家庭的负担,造成了新的“上学难”,还因上学路途遥远,加之对孩子读书后的前途不可预知,农村出现了新的辍学现象。事实表明,农村孩子并没有因集中办学而变“上学”为“上好学”。

(四)学生逐年减少,直接影响着办学规模。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逐年递减,学生人数随之呈现下滑趋势,办学规模也日趋萎缩,导致农村中小学生源减少、流失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初见成效,孩子的出生率在逐年降低,其二,处于育龄期的年轻人都在外打工,随着流入地政府对于外来打工子女入学政策的放宽,其子女多跟随父母在流入地学校借读,其三,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不少家庭加入了“小康”之列。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急于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正日益影响着农村家长。然而这是落后的村小教育所不能提供的。于是,在农村道路交通状况大大改善的条件下,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进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乡中心小学就读,甚至进城镇陪读。用家长的话说就是:“不为别的,就为让让他们早点适应城里的生活环境,多见见世面,受到更优质的教育。”

二、农村基础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

透过现象看本质,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既有先天的不足,又有后天的扭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办学意识滞后,教育目标错位,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就给我们指明了办学方向,规定了办教育的总目标。然而,受落后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农村中许多教育工作者把升学与成才等同,把升学率的高低与办学质量的优劣等同。此外,农村基础教育偏向优秀学生,忽视大部分学生,同时确实没有能力把办学的注意力集中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身上。因此,在城市教育已开始意识到自身对于教育总目标的偏离时,农村教育目标的单一性仍在导致教育内容视野的狭窄。教学目标多定位为好操作的知识技能类,教法多为简单的分析讲解类,追求结果忽视过程成为必然,新课改成了装门面的招牌,重视学生基本素养的养成成为空头口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