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德育论文
本文作者:秦家沛 单位: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德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保证。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下大学德育的一些现状令人堪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索德育创新实践,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时发表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命题,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目的论意义和方法论功能,为我们推进德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确立科学与人文融通的教育理念,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必然选择。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走出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误区,将教育同人的幸福、尊严、自由和终极价值结合起来。惟其如此,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使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共同发展,成为一个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是开展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基础,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发挥着导向、激励、启发、塑造和保障的作用。高校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充分利用德育资源,有效发挥德育功能,以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从理论教育、实践培养和规范保证三个方面构建高校的德育工作体系。
1高校德育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高校德育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导向、创新动机的激发、创新人格的塑造、创新思维的启发以及在创新素质教育中的服务保障等方面。
1.1德育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功能
高校德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价值导向,通过德育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学校逐步认清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师生正确地理解、科学地评价创新,引导学生将创新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将求新与求真相结合,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而不断创新的思想,增强创新的内驱力;(2)目标导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科学态度、是非观念能保证人们的创新活动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其理想崇高、信念坚定、百折不挠;(3)行为导向,高校德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创新,通过具有感召力的先进楷模,在精神、心理、人格、行为等方面引导学生加以效仿,主动塑造自己的优秀创新人格。
1.2德育对大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功能
创新动机是创新型人才心理结构的主要动力因素。创新动机来自于创新需要,创新需要则产生于创新认知,德育具有唤醒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动机的功能。当个体的创新认知与他的实际活动不相一致时,则产生一种认知不协调,形成心理上的不平衡,这种状态便是创新需要,但这种创新需要还只是一种需要激活的潜在驱力。为此,我们通过各种德育渠道,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创新的社会历史意义,正确认识自我价值,破除创造神秘感,克服自卑感,树立对创新活动的正确认知和创新的自信心,激活创新需要,形成创新动机。
1.3德育对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功能
创新人格是一种在创新方面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内部倾向,属于非智力素质范畴。具有创新人格的个体,主要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塑造是创新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类的创新经验和共有的创新人格特征及创新价值体系被吸收、转化为个体的创新信念、价值和态度。创新人格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长期社会化的结果,它包括个人的努力、家庭与社会的影响,尤其是教育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提高学生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通过人文底蕴丰富的社会实践及校园文化活动,拓宽学生的人生视野,使他们增知识长才干、锻炼意志、张扬个性、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创新活力;通过倡导优秀的文明风尚,开展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坚定地将自己人生价值同创新活动相联系,强化创新定力。
1.4德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功能
创新活动虽然受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一种智力活动,因此思维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创新效果。掌握科学方法论是形成创新思维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德育过程中要重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德育灵活多样的思维活动、求同存异的自然品质以及渗透在教育过程中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辩证逻辑思维,提高了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灵活性。
1.5德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服务保障功能
创新素质教育在改革和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招致一些传统观念、习惯势力的怀疑和反对。高校德育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有助于统一思想认识,协调各方关系,使不同利益群体增进沟通和理解,克服认识偏差,进而整合学校乃至社会的各种力量,保证创新素质教育的各项措施和政策顺利执行。
2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德育实施体系构建
高校要围绕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德育的基础性作用和功能,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日常教育管理等三个方面积极构建以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的德育实施体系。
2.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要充分挖掘德育教学中的创新资源。“两课”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素材和创新典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在“两课”教学中,不仅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科学思维方式去指导自己的创新实践。
2.1.1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目的观的指导
创新的基本特征除新颖性、独特性外还有其价值性,即创新的成果必须推动社会的进步,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时,树立学生正确的创新目的观非常重要。所谓创新目的观就是指为什么创新,如何运用创新成果的问题,其从属于世界观和人生观。世界观、人生观作为创新人格的核心,对学生创新目的观的树立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人们才能正确地认识和了解社会、人生和世界,才能正确地体察和分析客观事物,确立正确的创新理想,保持旺盛的创新情感。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