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财政经济论文 » 正文

农业财政经济发展建议

2021-4-9 | 财政经济论文

作者:柳平 单位:驻马店市政府采购中心

1、基本情况

驻马店市是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全市总人口840万,其中农业人口667万,占总人口的80%,面积1.5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9万亩,占全省的12.3%,居全省第二位,人均耕地1.59亩。(数据来源:《2006年度驻马店统计提要》)。2008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6亿元,增幅达到20.4%,增幅居全省第7位,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3.8%。但是,从总体上看,驻马店作为典型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产粮大市的地位没有改变,沉重的人口包袱,相对匮乏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依然制约着全市的发展。因此,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黄淮四市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快缩小我市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紧迫任务。

2、作为农业大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驻马店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区,作为河南省黄淮经济板块的一员,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同全省竞相发展的大格局相比,同全省平均水平和其他经济板块城市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我市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2.1经济总量小,层次低,综合竞争力不强。2006年,全市总人口为840.25万人,占全省的8.6%,GDP总量为570.81亿元,仅为全省总量的4.6%;人均GDP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1.3%,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省1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发展落后,低于全省14.7个百分点。同时,全市限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在全省处于靠后位置,其中生产总值、限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在黄淮四市处于末位。

2.2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驻马店市气象灾害类型多、频率高,从1979年至2005年26年间,粮食因灾减产的年份有11次。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田基本建设乏力,大部分水利设施不能运行,60%以上的农田排灌设施不配套。目前,全市尚有600万亩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50%,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6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各种水库166座,都存在一定的隐患,急需除险加固。种植结构调整缓慢,农业平均产量继续增长的空间有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全省2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我市没有1家。全省128家省重点龙头企业中,我市仅有2家,全省最少。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不能适应市场对农产品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要求。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多,但经过技能培训的少,生产技能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增收。

2.3工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与发达地区相比,驻马店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是起步晚,技术人才匮乏,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层次低,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基础。近年来,由于中小企业发展缺乏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国家政策扶持的项目,由于地方不能及时进行资金配套,致使项目难以落实,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2.4科技事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城乡经济发展。以农业科技为例,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为1.21%(2003年数字),农业科研投入强度仅为0.31%。在这种宏观政策影响下,城乡科研投入微乎其微,科技队伍势单力薄,科技服务网络很不健全,特别是县、乡农业科技机构人、财、物均显不足,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高。

3、促进农业大区发展的财政对策和建议

3.1牢牢抓住工业发展不放松,千方百计提升工业化水平。一是要立足于传统农业大区的实际,充分发挥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优势工业、特色工业。二是用好省财政对黄淮四市贷款贴息、财政补助和电价优惠等政策,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工业园区建设,集约化利用土地,推进工业集聚发展,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三是要清理整顿现有规章制度,大力改善软环境,总结推广对外来投资实行政府代理、保姆式服务的做法,便利外来资本投资办厂,使招商引资项目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四是要用好上级关于鼓励科技创新、技术更新的政策,引导企业加速折旧,足额提取科技研发基金。五是在吃透政策、吃透市情的基础上,及早谋划,千方百计抓好项目建设,保持适度投资规模。六是在工业发展中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生态保护,加大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处理费征收力度,推进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建立有效机制调动社会资金参与环保事业。

3.2牢牢抓住农业结构调整不放松,千方百计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一是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运用好上级有关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力争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基地和示范区。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积极扶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稳定发展棉花、油料、烟叶等大宗经济作物,加快发展果蔬、畜禽、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各项政策,采取贴息、补助、信贷担保等方式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四是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3.3牢牢抓住新农村建设不放松,千方百计提高社会公共事业保障能力。一是抓住上级财政降低(或取消)黄淮四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配套比例的政策机遇,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和农村公路建设。二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政策,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快乡镇卫生院和贫困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改造步伐,开展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试点,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加强敬老院建设。做好救灾应急预案,抓好受灾群众的生活救济和灾区倒房重建工作。

3.4牢牢抓住职业教育不放松,千方百计增强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能力。一是各级各部门要建立推进职业教育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制定详实的职业教育规划,大规模地开展职业教育。二是加快建立政府扶持、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职业教育机制。三是完善考核制度,建立职业教育激励机制。要把调整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发展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情况纳入政府考核目标,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必要的奖励,扎实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工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