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电影市场论文 » 正文

跨学科的电影探索

2021-4-9 | 电影市场论文

作者:周才庶

中国当代的电影产业发展迅速,仅一年就会上映几百部影片。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类别,电影处身于市场之中,市场的主导评价标准是回报和利润,于是票房成为电影重要的追逐目标。同时,电影又是面向观众的,观众评分表达了人们对一部电影的认可程度。一方面是功利性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是草根的口碑评价,两者是矛盾的还是共生的,抑或是存在一种规律性的联系?文章截取2010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中票房超6000万的影片,从具体数据和现象出发,对这种关联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文化阐释,尝试以跨学科的方法来解析电影产业的深层关系。

一、电影的艺术属性与市场驯化

早在1911年,意大利电影先驱乔托•卡努杜就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宣称电影是一门艺术:电影把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电影是第七艺术,它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都包括在内。应该说,电影与戏剧、绘画、舞蹈等艺术共享许多艺术手法,并以自身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虽然,早在近一个世纪以前,人们就为电影正名,树立其“艺术”的地位,但是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电影由于其大众化的审美趣味,不自觉的媚俗倾向,曾使得诸如霍克海默、阿多诺等知识分子质疑电影的艺术性。或者说,电影本身的蓬勃发展也在威胁着艺术的自主精神,电影的表现手法、与观众的共鸣方式,不同于传统艺术法则的因素,使得人们质疑艺术的合法性。艺术是人类不可思议的创造,它难以定义,说它是无功利的、是给人情感慰藉的、是在人类社会中执行某种功能的、是形式的创造等等,都无可厚非。美国理论家卡勒在《文学理论》一书中说道:“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来裁决。”[1]也就是说,文学是特定的文化所认定的,某种文化中认为可以算作文学作品的任何文本就属于文学。这个观念具有启发意义,艺术亦然,它是自然发生的,是流动的、历史性地生成的。“艺术即认同,社会共同体对媒介的专门化地位的认同。”[2]艺术,不是固步自封的,一个社会及其文化裁定并认同某种类型为艺术,那么,它便是艺术。在这种启示下,艺术是合理的,电影是一门艺术也是合理的。

随着电影进入大众化的文化生产中,电影不再是孤独、静谧的创作和品味,而成为一种群体性的事件,其创作是由集体所完成,其观赏亦是由群体所进行。在纷纷扰扰的市场环境中,竞争与逐利是无法回避的,其中票房是最显见的利益获取和最易量化的评价值。影片追求的重点落在了票房之上,同时票房也成为官方机构衡量影片的重要标准。中国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每个季度都会对全国城市电影的票房进行统计,并公布“票房收入前10名国产影片”、“票房收入前10名进口影片”、“票房收入前10名地区”、“票房收入前10名电影院”、“票房收入前10名电影院线”等。在市场运作中,电影的生产者、发行机构对票房趋之若鹜,电影和金钱相互纠缠,出现了新的特征:电影作为文化商品被交易,电影作为文化产业被建构,电影作为艺术被期待,此三者相互交织,使电影折射多重向度的特征。电影是一门艺术,应该要有文化精神的关怀;又是市场化的文化商品,企图获得产业的利润。电影扎根于整个社会的公共生活中,毫不掩饰地追求票房,这是一次与物质世界的合谋,是艺术的实在化过程。在市场化的运作下,电影对票房的追逐有其必然性,但这种必然却不能遮蔽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其他诉求。

二、票房与好评的实证分析

2010年上半年,从不同渠道进入中国城市主流院线市场的中外新片有90部,其中,国产影片54部,占60%;进口影片36部,占40%。[3]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484064万元,国产影片票房收入211913万元,进口影片票房收入272152万元。[4]中国电影市场的影片在逐渐增多,市场收益也在逐年上升。国家广电总局公布了2010年上半年票房前十名的国产影片及进口影片。这些排行榜上的影片不仅获得市场的收益,也受到了主流评价机构的认可。高票房的国产电影类型较为多样,如现代都市职场的恋爱片、历史题材的故事片、穿越时空的科幻片以及动画片、喜剧片等,它们扎根于中国文化,其故事、情节、情感模式有着本土化的亲切感,较容易引起共鸣。高票房的进口电影则多数是瑰丽奇异的科幻片,刀光剑影的动作片,靠画面的奇幻效果、音响的震撼力量让观众获得观影快感。它们共同处于中国电影市场之中,一起抢夺观众、竞争票房。在同一个文化接受语境中,有必要把国产影片和进口影片纳入一个体系中进行参照讨论。

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电影报》定期公布票房排名前列的影片,与此同时,各大网络如豆瓣、百度、优酷等也出现了以评价分数为指标的排行榜。观众评分,是观众对影片的反馈;观众对影片的解码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需要以警觉和严肃的目光来对待网络的观众评分。一般的商品消费尚且有售后服务,而观影这种文化消费也应该逐步加重对观众回馈信息的关注度。高票房的影片意味着有较多的观众走进影院观赏过这部影片,它们占有了市场;同时,他们是否占有了心灵,是否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以下以2010年上半年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并获得6000万以上票房的影片为对象,考察他们的票房排名及其评价分数。本文从三个较有公信力的网站上收集了观众评价分数,它们分别来自中国的MTIME时光网、豆瓣电影以及美国的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数据如表1所示。首先画出两者之间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初步看出,票房(x)与总体评分(y)似乎没有太强的联系。为了更加清楚地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方法来处理该数据。以下分析结果是采用统计软件SPSS中的线性回归方法得到的。首先考虑所有19部影片,线性回归得到的估计模型为:y^=6.449+1.628×10-5x,其图形如图1(a)所示。对于上述估计模型,我们还需检验其是否显著,即讨论变量x是否真正对评分y起到作用。为此,计算上述模型的方差分析表,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见,检验统计量的P值大于一般给定的检验水平,即0.05,说明该模型是不显著的。换句话说,总体评分与票房之间的线性关系是不显著的。其中《阿凡达》这部影片是一个特殊的点,它获得13多亿元的票房,票房远远超出其他点,同时其评分也相当可观。《阿凡达》在2010年上半年的电影市场中,乃一枝独秀。它以计算机数字技术角色造型呈现了陌生化的异域人物,以精湛的3D技术制作了美轮美奂的画面,同时,这部影片也蕴涵了生态、环保、反殖民、人道主义等深刻主题,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象征性地缝合起来。电影有自身的语言,它是一种画面的表达。《阿凡达》营造出壮观、缥缈、神秘的原生态环境,也创造了动态、血腥、震撼的厮杀场面,所有这些画面的激发,在不同瞬间俘获了不同观众的心。《阿凡达》在电影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在观众心目中得到认可,这个特殊点或许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其他影片的规律性。从图1(a)也可得知,电影《阿凡达》从统计的角度来说是一个异常点。将《阿凡达》从布局中除去,如图1(b)所示。剔除该数据之后,其他的18部电影重新做线性回归分析,我们得到估计模型为:y^=6.141+4.055×10-5x,其图形如图1(b)所示,相应的统计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于其P值远大于检验水平(一般取0.05),我们可以认为该模型也是不显著的。因此,从统计的角度来看,票房和总体评分之间的关系是不显著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