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技论文 » 正文

科教经济一体化创建思路

2021-4-9 | 教育科技论文

本文作者:郑小鸣 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如何把一体化发展落到实处,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一体化的核心就是要把教育、科技等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其中具体可行而又可资借鉴的操作模式至关重要。我国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尝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科技、经济有机结合的方式日趋多样化,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在各自层面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推进。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科研———生产联合体

产学研合作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关注,成为一种国际性趋势。我国自1992年开始专门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把它看作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渠道。企业是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作为人才和科技的主要源泉和开发工作的重要力量积极参与。企业有急待解决的科研课题、有资金、厂房方面优势;企业的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恰恰有较强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技术攻关能力,比较缺乏的是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研课题和配套科研经费,它与企业有很强的互补性。另外从科学研究分类而言,高校与科研机构往往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上具有优势,而企业侧重于开发、工艺研究方面,现代科技与经济发展也日益要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一体化。联合体往往指企业、行业协会就某一项目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长期或临时的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联合体进行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它可以采用合同制、承包、招标等形式进行,也可采用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形式。即由企业投资在研究机构或大学建研发机构。如华为公司与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分别成立联合研究所,与国内3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联系。———目前这种形式十分普遍,它不仅有明确的研究和服务方向,缩短了研究周期,提高了科研效率,也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促进了企业自身技术水平的进步,为企业最终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是产学研联合体较好模式之一。1988年,我国推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计划”。1992年我国又推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列为“八五”期间重点科技工作,计划分批组建200个左右工程研发中心。科技基础并不厚实的广东省近几年科技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综合评价跃为全国第一,很大程度得益于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自1991年至今组建有78个省级或国家级工程中心,以大中型企业为依托,强调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结合。目前已形成万余人研发队伍,分别与国内外60多所研究机构和高校、90多家企业建立了多种形式、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聘请各类客座教授共600多人,在产学研合作上取得了突破。这些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把具有市场前景的重要科技成果进行后续的工程化研究,保证了科技成果的规模生产顺利延伸,真正起到了科技成果的孵化器作用,促使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商品化和产业化。总之,搞好产学研有机结合,办好产学研联合体,通过科技发展经济,促使科技实力转化为经济实力,是最有效的一体化途径之一。

二、联办经济实体

一些较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希望参与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过程中去,企业也非常渴望富有科技和人才优势的科研机构和大学能与自己同舟共济,这时就很可能出现企业、科研机构、大学联办经济实体的局面。一般采取股份制模式,科研机构与大学或者以技术成果、专利入股,或者以资金入股;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常采取这种模式,而资金的投入必然伴随高新技术的进入;或者以资金、技术共同入股企业;还有些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干脆共同成立新的企业,有资金的出资金、有技术的出技术、有人才的出人才,各方在从科研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能紧密结合,真正做到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总而言之,无论采取哪种具体方式,因为责、权、利比较明晰,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联办实体这种模式较受各方关注。大学、科研机构侧重研究与技术开发,企业侧重生产经营。这种方式对企业而言,与大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在促使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使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开发适当向“下游延伸”;对大学和科研机构而言,十分有利于促进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即在获取较大的经济收益的同时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经济发展态势证明,企业和科研机构、高校结合得比较紧密的,联办经济实体整体效益就会比较令人满意。这一点从股市这个经济“晴雨表”上可以明显反应出来———高科技板块日益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一所重点大学往往与几十甚至上百个企业开展合作,而大中型企业一般也与许多所大学建立比较稳定的关系,双方联办经济实体也很常见。例如,1998年清华大学与企业联合兴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8个,相当一批取得较好效益。清华大学与北京玻璃仪器厂联合建立的北京清华大学太阳能电子厂,是一项国家重点产学研工程,专门生产清华专利产品———玻璃真空太阳能集热管。企业规模、生产工艺等均达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出口日本、德国等十多个国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

三、自办经济实体

在我国目前企业技术吸收、消化能力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校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自有科技产业也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自办经济实体大都为较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成果转化上一般效果较好,如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都是具有大院所或名校特色的高科技企业群体。这些企业骨干力量大都有着很强的专业背景、科研能力,与高校、科研机构联系紧密,中关村不少人本身就是博士、教授、院士。他们唯一欠缺的是资金和营销经验———而他们在科研成果的开发、转化和专业人才培养上具有的优势是一般企业难以比拟的!不少自办高科技产业因为起点较高、在经历了多年市场的风雨锤炼后已成为中国高新技术的典型———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自身而言,自办实体搞得好,除了创造可观的社会财富外,对改善自身条件,推动自身更快发展也起到一定补充作用!特别对应用型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而言,这是它们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重要途径。国家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自办产业,鼓励科研人员、高校教师自办产业,甚至整建制把应用型科研机构转变为科技型企业!王选认为,高新技术企业最关键的是尽快直接将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甚至最好没有转化的周期:“中国有两个方面的认识必须加强。其一,缩短产学研渠道。一方面,全国各高校和中科院各大研究院所都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和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吸收转化科研成果形成产业的能力较差。在这种背景下探索一条科技与市场良好结合的渠道成了知识创业工程的关键,我认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直接在高校和中科院的大院大所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不失为开拓性的做法。”方正集团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就是王选教授提倡的“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和有经营头脑的科学家结合。”象北大方正这样引领科技潮流的自办产业还有一大批:清华紫光、同方、东大阿尔派、中科院的“联想”……科研机构和高校自办产业易于发挥自身优势,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可以缩至最短,有利于教学、科研、生产的有机结合。值得一提的是,产业做大后,往往利用自己在融资、管理和销售上优势帮助孵化其它校(院)内科研成果,促进其产业化。有些自办实体还把自己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和股份上市公司融资能力结合起来,用“技术+资金”模式,参与地区经济建设,促进民族工业向高科技方向转化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清华同方股份公司利用上市筹得资金,促进学校“八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大型集装箱测试系统产业化、威视集团集装箱检查系统成功运行;盘活江西一重组公司组成诚志股份;孵化了光盘股份公司、软件开发公司等。可以说清华同方是自办实体发展前景良好的一个缩影。实践证明,科研机构与高校自办经济实体这种形式可以为我国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探索成功的路子与模式,这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模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