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德育论文
本文作者:张静静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江泽民同志说:“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和光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在总结历史中不断开拓前进。”[]历史教育是建立民主社会、形成多元文化以及培养学生承担责任能力的基础。我们“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不道德的现象开始出现,诸如一切向钱看、享乐主义、自由至上、个人主义、奢侈浪费等,都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历史学由于其本身的学科特性,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等都是最好的德育素材。因而历史教育有其进行德育教育的优势。
1弘扬传统美德
“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3],历史教材中吸收了大量优秀历史人物的感人事迹,这些都是德育的生动资料。借助于历史人物道德形象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更有利于使得学生逐步树立起道德规范,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例如主张“节用”、“兼相爱”、“节葬”的墨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甲午海战中,因整舰沉没,“义不独生”的邓世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国人的谭嗣同;临终仍不忘嘱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孙中山;“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毛泽东,等等。这样的人物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在世界历史上也不胜枚举。比如,“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的牛顿,等等。教师通过与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讨论、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并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规范。青少年正处于构思自己未来方向的阶段,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因此,可以通过讲评优秀历史人物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如孔子“三人行,必有吾师”谦恭的学习态度;墨子的“志不坚者智不达,言不行者行不果”的知行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顾宪成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志向;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民族情怀等。此外,谦虚谨慎、至大至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等等这些道德内容在历史教材中都可以找到鲜活的例子。尽管事例是过去的、历史的,但这些道德内容永远不会过时。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先辈留下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后人享用不尽的财富。
2促进中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历史教育学专家赵亚夫曾经说过:“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了学会做人。”“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即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来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一个人要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判断时发表展的潮流和趋势,需要具备系统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青少年这些观念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通过学校教育中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才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屈原坚贞守节,一心为国;班超投笔从戎,立威边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志向高远,不畏困苦,追求的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爱因斯坦曾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才智成就还要大。”[4]这说明,杰出人物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才智,更在于其道德品质。人们在为生存而不断奋斗和探索的过程中,生存意义也得到不断的提高。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生命观价值观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只有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奋发进取,为人类作出贡献,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所以,学习历史对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把握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学生借鉴历史,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3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气节
爱国是个永恒的主题。历史学科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鲁迅的“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的拿破仑;“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的巴浦洛夫等等,无不表现了他们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一个精神力量的支撑和激励。这种力量就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同时古代中国保持了西方世界所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5]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化始终没有被中断。古埃及、古印度以及古巴比伦它们虽然也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但它们或是因为政治分裂或是外族入侵,导致本民族的文化没有得以延续下来。只有中国在民族精神的凝聚下,一直发展至今。正是这种民族的亲合力与凝聚力,才使我们伟大的民族历时五千年依然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学生正处在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树立的关键时期,历史正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重要课程之一。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要求我们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但这种爱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6]。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这样的民族精神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当中都广泛地存在着。这就告诉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中国历史德育功能的发挥,还要重视世界历史在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乏爱国的仁人志士,用这些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唤醒、激励、激发青少年的爱国心。爱国仁人志士们强烈的爱国心往往体现在维护国家独立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用世界史上活生生的爱国仁人志士的英雄壮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会让中学生感到更亲切,认识到爱国主义绝非是狭隘的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