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化发展论文
作者:裴学进 马秋凤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学理基础
在一般意义上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能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其学理基础在于价值是文化的内核,文化是价值的存在形态,两者的作用方式都具有渗透性等。
第一,价值是文化的内核。一定的价值观念深藏于文化之中(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一般而言,精神文化结构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是风俗习惯、行为模式、道德风尚等形于外的文化现象;中层是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思想,决定着各种表层的精神文化现象,包括政治、法律和教育制度等;深层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一定社会政治、法律、道德、艺术、教育、科学、宗教、哲学等观点的核心,贯穿于一切文化的最深处,“因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最深层次或核心”。价值观念不仅潜藏于文化最深层,而且决定了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差异。“文化的灵魂就是凝结在文化之中,决定着它的性质和方向的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核心价值观的竞争”。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群体的形成,都是社会个体经过文化认同后,基于一种共同价值追求而凝聚在一起。“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
第二,文化是价值的存在形态。一定的价值观念要通过一定的文化表现出来,传播至民众。因为作为文化内在精神形态内核的价值观念不仅要一定的物质载体来承载,而且要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来传扬,才能产生现实影响和显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力量。因此,文化是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对象化,在实践中物化为价值观培育和建设的基本载体和传播形态,主要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等。因此,离开了具体丰富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也将成为“束之高阁”的抽象物。不但难以开花结果,还要枯萎凋零。“当代中国文化之‘魂’,必须由当代中国文化之‘体’来承载和传播,才能有效发挥其主导、统摄、教育和引领功能。”
第三,两者的作用方式都具有渗透性。一方面,价值具有动力、趋向、规范和调节等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实现,都是建立在人们对外界要求认同的基础之上。而认同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实践活动,在主体客体化及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不断感知对象、认识对象,逐渐把对象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并外化为行为,实现从无律、他律到自律、自由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价值对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影响,主要以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进行。另一方面,文化是人化与化人的统一。在人化与化人的过程中,社会借助人们生活其中的文化系统引导人们产生认可感与归属感,将一定的行为准则和要求内化于人。在此过程中,往往以渗透性的方式进行。因此“价值和文化不是和‘做什么’、‘怎么做’相并列,而是渗透于人的活动及其成果之中,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理论向度
阐明价值与文化的学理基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提供了哲学前提,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理论向度是把这种哲学前提转化为在实践层面科学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和关键环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在当前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在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的时期,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指导,校园文化也很难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因此,这样的状况下就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校园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方向。因而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使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提供了主题引导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必须牢牢凸显这个主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高校是弘扬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战场和主阵地之一,因此逻辑上规定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也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个主题。唯此才能使广大师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使师生个人的发展同学校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盛结合起来,从而为自身、为学校、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撑
高校是知识的集中地,是保存、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而使学生拥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前提条件。《决定》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因为通过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可以引导广大师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开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育,可以营造出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从而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价值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基本价值层面上倡导的普遍社会公德,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决定》中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高校师生不仅应是社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而且还应是荣辱观的践行者。因此,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理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基础,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领域,使高校校园文化拥有扎实的价值基础。通过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渗透到师生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增强道德责任意识,提升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