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化发展论文
作者:胡明宝 蒋艳柏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图书馆
高等学校在传承文化文明、创新文化知识、弘扬文化传统、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积极促进文化繁荣等方面,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面临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新挑战,要在挑战与竞争中生存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势必要在文化建设上进行一场漫长的“革命”和艰难的创新。可以预见,在这场深入持久的革命与创新过程中,将会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新走向、新趋势。
1进一步提升文化品位与质量
大学的文化品位,是通过大学人的精神风貌、文化制度、建筑风格、校园环境等所显现的品质与水平。因此,社会大众主要是通过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来识别大学所属的品位等级。大学文化不仅要有鲜明的个性与突出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必须有高品位、高质量。正如杨叔子教授所说:“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必须具有一个很高的文化品位。构筑一个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态环境,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充满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求善的人文精神。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导人。充满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充分调动人的主体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滋润着优秀人才的成长。”[1]因此,提升大学文化的品位与质量,真正使大学校园成为师生员工心驰神往、恋恋不舍的精神家园,这将是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升华精神境界。大学精神是大学人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并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它蕴含着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宗旨、价值取向,又体现了大学人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成为大学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和动力。[2]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内核,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精神一旦扎根于大学人的内心深处,就成了大学人的灵魂归属和精神寄托。大学里各类学科专业自成体系,且又千差万别,即使是在相同的学科专业领域中,不同学者也可能在学术观点上见仁见智,甚至互相对立。由于有着大学精神的维系、协调,从而凝聚着各个不同学科专业领域和彼此学术观点截然不同的专家学者。他们自觉地根据一定的规范从事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彼此和谐共处,团结共事,共同协力促进大学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在当前和今后要建设高品位、高质量的大学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凝聚大学精神,要升华其境界,使每一个大学人都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毅力斗志。这既是未来大学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走向,也是未来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难点与重点。
打造生态校园。大学校园里每一个响亮、生动和有意味的建筑名字、路牌名号等,都是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和宝贵的精神品牌,对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将会更加注重发挥校园自然环境陶冶性情、怡情养性的功能,赋予大学校园里包括楼堂馆所、花草树木等在内的建筑、设施和环境以更丰富、更深广的文化意蕴、更幽雅的景致,努力将学校建成绿色、优美、文明的校园。构建人文校园。大学校园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阵地,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需要适宜的人文环境、必备的人文知识。因此,未来大学将更加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环境建设。鉴于以往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被弱化、边缘化的教训,众多的高校将致力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强化与振兴。以此为抓手,整合和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人文校园,广泛、深入持久地实施人文教育,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品位、人文素质,激发其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势在必行。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作为大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充分考虑大学人的需要和发展,营造充满人文关怀和催人奋发向上的人际环境,把大学建设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人的理想王国和美好的精神家园。
构建和谐校园。党中央提出大学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未来高校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努力的方向。所谓和谐校园是一种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共生共荣、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高校内部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具体表现为学校办学质量与效益、规模与速度的协调发展,学校内部人与教学设施设备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学校内部与外部即社会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及学生、教师、学校三者的协调发展。从总体上说,学校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的。[3]和谐是大学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的基石,是攻坚排难、提高办学效益的重型武器。毫无疑问,构建和谐校园将成为今后大学文化建设关注的目标和大学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进一步彰显文化个性与特色
众所周知,大学文化是以高等学府为载体,通过大学人的传承和创造,为其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大学文化的基本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关于大学的文化,是一个类的概念,表明其产生于大学,与大学相互依存,虽然与社会有密切的联系,但只能生存并使用于大学这个活动区间的文化。二是指大学内的文化,是一个个体的概念,指某一大学个体的文化,是大学文化个性化的一面。[4]文化的个性是文化存在的依据,一种文化如果丧失了个性,也就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力。大学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通过提升自身的文化品格和个性,从而形成大学的特色。个性和特色既是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一所大学赖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充分运用文化的力量,立足大学办学实践,实现特色发展,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5]世界各国的大学不计其数,其文化品格、个性特色各个有别。我国(2010年底)共有2358所高校,遗憾的是,在文化建设方面,大都是千校一律,失之趣同,缺乏个性,特色不突出。
因此,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与发展,还须在彰显个性、突出特色上下功夫、做文章。高校要彰显大学的文化个性,一是要坚持特色办学。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校在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前提下的多样化发展,即大学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和模式、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层面上的特色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有极为明显的区别,即使是同类型的高校,也应各不相同。二是各校要通过对本校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挖掘和培育其文化个性,从而提升本校的文化品位,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三是各校要发挥特色文化对科学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的影响力,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教育层次和不同类型人才培养上努力创造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四是大学要通过制度建设,使大学文化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通过文化创新促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进而彰显本校的个性与特色。总之,形成并彰显大学文化的个性与特色,要尊重学校的办学历史,延续固有的文化传统。许多高校历经数十年的风雨沧桑,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已逐步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具有自身特色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本校的办学传统。这些代代相传、延续不绝,得以维系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力量,就是大学精神,就是大学文化的个性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