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经济文化论文 » 正文

市场经济文化对道德教育的约束

2021-4-9 | 经济文化论文

作者:王爱芳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源于文化的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康持续的发展,不仅表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适合我国国情,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也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并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但不可否认,在文化融合、联结的过程中,这种新型的市场经济文化必然会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分析市场经济文化的精神,推动我国道德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就显得尤为必要。

1市场经济文化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观念的冲击

市场经济文化是指人们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现象下,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活动方式。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市场经济文化开始日益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并影响着我国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和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个人价值观的盛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是基于“人是理性的”这一基本假设的研究,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充分肯定和鼓励个人对利益的合法追逐。在此理论支撑和体制引导下,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潜能,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通过能力竞争获得经济地位开始成为人们个人价值追逐的新舞台,并且其地位日益牢固。这种文化价值观念与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文化形态(自给自足、安于现状等)、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文化形态(平均主义)不相一致的。这种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个人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实现了社会的利益。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对经济利益的过渡追求,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盛行,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人际关系的冷漠,个人对新产品、新关系、新环境的迷失,也使传统道德文化观念下的许多“不合理、不光彩、不正当”的行为,变成了天经地义,社会道德水平疏离和滑坡。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文化冲击了传统中旧的陈腐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也侵蚀了主流价值观念。因为任何经济行为除了法律约束之外,总还伴随着道德观念的制约,而且人们总会对经济行为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和道德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当人们都处于高道德成本状态下,而有道德人低经济收益,无道德人高经济收益时,社会就会趋向无道德状态,社会问题也会曾出不穷,并会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2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个人本位”观的冲击市场经济承认个体经济,提倡通过个人努力获得经济收益,鼓励个人公平竞争。这种富于个人本位的文化精神,打破了对非经济关系的依附,体现了人的独立和自由,提倡个人通过创造实现自我价值,有利于引领个体形成独立的道德人格。对个人的全面发展甚至中国人道德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可否认,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受到了英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很大影响,尤其是英美国家极端的“个人至上”观念的影响。中国儒家文化长期孕育出来是一种很浓厚的“集体主义”文化观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强调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暂且不论那种文化观念更加优越,在两种观念融合的过程中,如不加强道德教育引导,我国的社会道德文化观念就会呈现混乱的局面,甚至颠覆我国的正统文化观念。

1.3开放精神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引导现代市场经济是典型的开放型经济,市场经济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开放精神。有学者曾认为“,重商、逐利”不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强买强卖”式的商品交易也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能够存活和发展的精髓在于公平交易和持续的创新动力。而这些需要整个世界、社会甚至个人都要有开放精神。市场经济这种固有的开放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抛弃传统的封闭狭隘的文化观念,开阔视野,树立开放意识和文化观念。树立开放观念,从市场经济角度看,首先要有开阔的意识,要在广阔的市场内建立良好的关系网络,其次要在市场内建立完全自由的流通机制。在自由、公平的大市场内,通过持续的创新去竞争、去生存、发展。

2市场经济文化下道德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实现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加强文化建设,重在学校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能脱离市场经济的根基,也不能完全迎合市场经济的需要,应高于现实,应指向未来,引领道德主体的精神追求。

2.1坚持道德教育的超越性,培养道德主体的超越品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通过自身努力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精神迷失的现象,既重视功利,又希望提升情感和精神价值,这种人的两面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我们必须警惕由于财富的持续积累而造成的人格萎缩和单面人的出现,预防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个体精神与价值缺失现象在我国的出现,主动引领个体在追寻利益的同时,追求人文情怀。“一个健全的社会必须自觉开辟一块金钱失效的领域,以便消解金钱尺度的独断地位,为道德的存在和进步留下地盘。”这就需要首先坚持道德教育的超越性,即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塑造精神的领域,不能被动地适应经济文化的蔓延,而应具有一种超越品格,站在高于当前经济形式的角度,全面审视道德主体的完整发展。其次,要培养道德主体的超越品格,即重视对人自身和人的生活的价值属性的教育。

2.2辨证统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我国传统的社会本位观念教育下,个体往往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这对个体人格的发展、权益的维护往往会起到压制作用,弱化个体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个人本位观,则恰恰相反,容易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教育,对两种文化观念应扬长避短,采取辨证态度,兼顾二者的平衡发展。在马克思哲学观中,个人和社会是辨证统一的,在这个统一体中,社会是个人存在的根本,社会规定着人的本质,即“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的存在并不是由于人的个体规定性,而在于其自身的社会规定性。而社会又是由个体组成的,当这种社会规定性约束个体的发展时,社会也就止步不前。因此,真正的社会是由完全独立的、富有个性的人组成的联合体。从这个角度看,个人和社会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统一自我价值和集体价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