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互联网管理论文
本文作者:何广平 单位:广东省公安厅
当科学家们还徜徉于微博的“蝴蝶效应”时,转瞬之间,美丽的“蝴蝶”却在近来世界各国一系列动荡事件中发生了骇人的变异。从2010年年底西亚北非政局动荡,到2011年8月英国多个城市持续数天的骚乱,再到美国旧金山青少年聚集闹事,互联网都在其中扮演了谣言的散播者、暴力的信使、商铺大火的“点火器”。对此西方世界一片惊呼:原来互联网也“咬”我们。当各国街道上骚乱的烟火渐渐熄灭,人们开始思考:互联网到底该不该管、该怎么管?至此,对互联网是否加强监管的话题在英美乃至世界范围引起广泛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我国公安机关如何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抓住机遇依法加强我国互联网的管理与引导,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风云变幻:折射互联网“双刃剑”效应
“接受网络自由之利,就要接受其弊”。脸谱公司总裁扎克伯格这句看似武断的宣称,却在近来各国骚乱中成为现实。在这些事件中,互联网“双刃剑”效应展现得淋漓尽致。2011年8月4日,英国伦敦警察以怀疑持械为由,在伦敦北部托特纳姆将一名黑人男子达根击毙,引发了一系列骚乱事件。从8月6日开始到11日,骚乱迅速蔓延至全国,并使英国一度陷入无政府状态。在骚乱中,骚乱者通过社交网站和黑莓手机大肆串联,短时间内就把“锁定”的商家洗劫完毕……正是由于社交网站上大量煽动、渲染性言论和图片的泛滥,推动了骚乱快速蔓延并大面积爆发,也暴露了英国在互联网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一是反应迟缓。8月6日骚扰伊始,“砸商店!抢东西!”等煽动性信息就不断在英国社交网络和伦敦人的手机上反复出现。但直到8月11日,英国首相卡梅伦才声称:“如果有人利用社交网络制造暴力,我们需要阻止他们。”
二是主体缺位。在英国互联网管理主体中,通信办公室等政府主管部门不直接监管互联网,互联网服务单位也没有主动监控网上内容的义务,其日常管理主要由通讯办公室指导行业组织互联网监察基金会(IWF)承担,其管理的主要方式是依靠行业自律,管理力度明显不足,在骚乱中难以有所作为。而负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职责的英国警方,无论是在及时获取、管制互联网信息方面,还是在社交媒体空间里及时发布正面信息、开展舆情引导等方面,都未能履行好相应的职责。
三是规范缺失。
英国对互联网的监管依据主要是行业性规范《R3安全网络协议》,不仅强制力不足,而且在管理内容上,对有害信息不予查处,由用户自己决定是否浏览,对违法信息才交由警方处理,且违法信息主要限于儿童色情和种族主义等;在管理渠道及程序上,IWF主要通过举报热线以及“网络内容选择平台”进行监管,且在程序上必须经过认定后才能通知删除有害信息,以致对骚乱信息处置迟缓。暴乱发生后,有人在社交网站上发表煽动性言论,呼吁对警察使用暴力;有人利用推特组织抢劫犯罪,并通过脸谱展示“战利品”,发布骚乱的照片。但由于缺乏互联网应急处置的相关立法,英国政府和警察一直未对其采取有效措施,直到骚乱平息后,卡梅伦才宣称:政府正在研究今后发生骚乱时是否阻断微博、社交网站或“黑莓信使”等服务。
四是监管失控。在英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中,手机和社交网站的普及率非常之高。英国全国人口6100万,却拥有6250万部手机和超过3千万的脸谱注册用户。互联网增强了骚乱者挑战政府的能力。在骚乱中,骚乱的大量信息从加拿大RIM公司生产的黑莓手机信息平台发出,一条黑莓手机短信宣称:“用黑莓手机保持联系并制造破坏,抢一切能抢的东西,警察无法阻止。”骚乱者甚至利用“黑莓信使”信息加密的特点讨论攻击目标和警方动向,但警方却无法及时全面获取信息,延误了对犯罪行为的制止和打击。剑桥大学安全专家罗斯•安德森透露说,由于长期缺乏经费,目前英国警方在网络安全层面只能关注三件事:儿童色情、恐怖主义和凶杀。除此之外,警方连网络银行欺诈这样的案件都无力顾及。
2011年7月,在美国旧金山比伦敦“小一号”的骚乱中,也有互联网技术作祟的影子。7月3日,旧金山地铁系统警察开枪打死一名叫希尔的男子,理由是其拿着酒瓶欲持刀袭警。7月11日,一些人利用交通高峰时间在旧金山地铁内举行抗议活动,但美国当局凭着其丰富的管理经验、先进的管理手段成功化解了事件,其做法可圈可点。
一是处置危机坚决果断。7月3日事件发生后,当局随后即准确获取了民众打算8月11日在多家火车站月台集会抗议的情报,并以法律严禁在地铁站台或车厢内开展示威活动为由,于当天16时至19时果断地切断4家火车站的手机信号塔供电,使得这一范围内手机通信中断,成功地阻止了民众借助手机平台组织、参与集会。
二是法制健全。在立法数量上,美国以130多项互联网管理法规居世界之首;在立法形式和内容上,既有宏观整体规范,也有微观具体操作,囊括了行业准入规则、数据保护规则、消费者保护规则、诽谤和色情作品抑制规则、反欺诈与误传法规等方方面面。
三是管理架构完善。在美国联邦政府中,联邦通信委员会是对包括互联网在内的通讯产业最具影响力的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对各州和涉外电台、电视、有线及无线和卫星通讯进行监管。除此之外,美国司法、军方和情报部门均有专门机构监控网络,并资助或控制民间或半官方机构参与互联网管理。四是日常管理严格严密。对外,美国极力鼓吹互联网自由。对内,美国却采取相当严格的互联网管控措施,特别是在“911”后,美国安全部门可以“以反恐为由窃听民众的电话通话内容、查看互联网通信内容”。同时,政府与谷歌、脸谱、微软等大型信息技术企业密切合作,既共同实施密钥托管制度,方便政府必要时破解加密信息,又研发功能强大的“食肉动物”对互联网信息进行存储、分析和追踪。
实际上,社交媒体被用于挑起骚乱事件的现象已不罕见。2010年底以来,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突尼斯、埃及政权突变,利比亚陷入战争泥潭,叙利亚、巴林和沙特等国民众示威不断。以脸谱、推特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在此轮“中东波”的酝酿、发生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西方普遍冠之以“社交网络革命”、“脸谱革命”等名称。但与英美两国不同的是,西亚北非地区的“脸谱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当地政府与西方意识形态争夺在网络空间的延伸。网络成为双方对抗的前沿阵地。在对抗中,虽然西亚北非国家的新闻管控向来较为严格,但互联网的普及却突破了政府对信息传播的管制。在埃及,谷歌公司在“脸谱”网建立“我们都是萨伊德”网页,纪念被警察打死的年轻人萨伊德。该网页数天内追随者就接近100万,埃及抗议活动的网络平台由此形成。在突尼斯,2010年12月17日一名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卖菜青年因赖以谋生的摊位被取缔后自焚,他全身着火的照片很快传遍互联网,全国范围的抗议活动由此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