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交通管理论文 » 正文

学校交通管理应用策略

2021-4-9 | 交通管理论文

本文作者:魏来 单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机动车的数量也呈爆炸性增长。以北京市为例,2010年其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450万辆,是2000年的4倍之多。机动车数量的剧增不仅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原本宁静的历史街区,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校园向社会开放程度的增加及社会活动向校园的不断渗透,进入校园的机动车数量也逐年增多,不仅增加了校园内部交通的压力,影响了校园正常的教学与生活,还给校园师生带来了安全隐患。

一、高校校园的交通管理问题

综合来看,我国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体现在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两个方面:动态交通方面,目前我国众多高校校园道路上人车矛盾日益严重,机动车穿越教学区影响了校园正常的教学生活;静态交通方面,校园的机动车和自行车停放空间不足给校园交通组织带来了很大困难,也对校园景观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校园内机动车的诸多负面影响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何炳泉认为校园的总体布局和道路网结构方面缺乏人性化考虑是引发校园交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指出由于传统的棋盘式道路网只注重交通功能,不注意避免教学区内部的车行交通,不仅带来噪声影响,而且给师生的生活和上下课造成不安全因素[1];张涛结合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的实例指出,道路线形、断面设计不当是产生校园交通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认为道路过宽、线形笔直、交叉口设计不合理会带来校园交通安全隐患[2];周菊林认为校园交通管理不善导致了校园交通的诸多问题,并将严重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指出有必要将校园交通与城市道路交通进行统一管理,严格规范[3]。作为校园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道路交通组织成为校园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我国的相关研究来看,多集中在对校园土地利用、道路网结构进行研究,比较典型的有:张涛借鉴城市设计的方法,提出通过对校园路网采用内外环设计或设计非直线化道路等手法,实现校园交通流的“人车分离”或“步行者优先”[2];陶郅、龚岳结合西南交通大学郫县新校区和南京河海大学江宁校区的规划实例,从局部步行道、步行道系统、步行区域三个层面对大学校园的步行系统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4];孙建军、颜昌文在分析了同济大学的校园道路交通组织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校园的静态交通提出了配建路外停车场、结合地形建设半地下停车场和优化停车排列方式的解决办法[5]。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关于校园交通问题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规划和建设层面,对校园交通管理的关注较少。交通管理对于解决校园交通问题同样有效。

二、我国高校校园交通需求管理制度探索

诚然,合理的校园规划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机动车对校园环境的冲击,然而,与其相比,有效的校园交通管理措施对于解决校园交通问题、维护校园环境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面对增长迅速的校园交通压力,若是没有合适的管理措施相配合,校园规划将很难发挥其对于校园交通和环境的改善作用。校园交通管理的难点在于如何解决好保护校园环境与满足人们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若放松管理,会导致机动车交通对校园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若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的办法,虽然可以改善校园交通环境,但会给校园师生的出行带来不便。因此在降低校园内交通压力的同时保持校园的开放性是校园交通管理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上进行探索与创新。

(一)机动车限行制度

机动车限行是我国高校较为常见的一种校园交通管理办法,这项制度在采用时应充分考虑校园的特点,若处理不当反而会适得其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在2005年就因限行管理不当,给教职工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6];相反,因地制宜地制定与实施限行制度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南京大学为例,该校对进入校园的车辆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规定“严禁出租车、私家车进入校园,特殊情况(接送病人、搬运重物等)需经保卫处同意方可进入”。通过对规定的严格执行,正本清源地保证了南大校园环境的安宁。在严格限制的同时,学校还注重管理的灵活性,比如管理办法中规定:“来校执行公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抢险车等特种车辆可直接进入校园。”“……若有院系、单位主办或承办大型活动,凡涉及车辆通行和交通管理问题,应事先书面报告保卫处,由保卫处根据其规模和校内交通状况,统筹安排。”这些条例保证了学校各项教学和交流活动可以正常的开展,减少了由于限行所带来的不便。学校还针对南园生活区居住教职工较多的情况,对整个校区的南园、北园做了区别化管理,对南园的车辆管理稍微宽松,向在南园居住的教职工颁发“南园停车证”。这样南京大学在保障校园环境的同时,又不失灵活地满足了校园的交通需求[7]。

(二)校园公交制度

根据行人出行所能承受的步行距离,适宜的步行区域的活动半径约为400m,面积约50ha[8]。然而,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园规模有着逐步增大的趋势,这种大分区、大构图导致了校园中在步行区尺度过大,也从某种意义上助增了校园内机动车的使用。校园公交制度就是针对这一情况,采取慢行交通配合公共交通的方式,将校园各个功能区以公交车串联,使人们在小范围内选择步行作为主要交通方式,在校园内的长距离交通则可以通过校园公交解决,从而降低了校园中对机动车使用的需求。清华大学校园面积达335公顷,为了解决校内通行问题,清华大学开通了校内公交,在校内主要的节点设站,公交在校园限速行驶,针对校内师生免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在规划中也针对不同的出行需求,规划了包括直达教室线、来访观光线、快速换乘线、紫竹穿梭线、校内需求Bus、校际班车在内的6条校内公交线路[9],用公共交通替代小汽车成为校园内主要的交通工具,减轻了校园内交通的压力。

(三)自行车租赁制度

自行车以其机动、灵活、可达性好、经济适用等特点,成为了我国高校校园中最基本的交通工具。由此带来的自行车停车场地不足的问题也受到了高校普遍的重视,纷纷建设地下、半地下自行车停车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自行车停车需求。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高校中学生使用自行车的时间并不集中,而学生自有的自行车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静态停放状态。根据这一特点,高校校园通过设计实施自行车租赁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自己购买自行车的意愿,从需求上解决校园自行车停放问题。在这方面我国的清华大学进行了尝试。清华大学分别在校园主要入口处和校内宿舍、食堂、图书馆,及清华校园周边写字楼、社区、繁华的商业街区和公交枢纽设立多个自行车租赁服务站。校内师生每年只需缴纳50元年费就可以自由使用(针对特困生免费),校外人员则按次收费。这项制度不仅成功地解决了校内自行车停放、丢失等问题,还方便了校外人员在校园内的出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