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社会文化论文 » 正文

建构和谐社会文化系统探索

2021-4-9 | 社会文化论文

作者:王爱红 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地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我国当前形势,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这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文化自觉。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是落实中共十七大报告的重大部署,同时也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使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呈现出自觉性、自发性、多样性,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硕果,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之一。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指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由此可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体系,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重大课题。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靠的就是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和谐社会的文化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不仅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孜孜探索,也承载着中国历史长期发展的走向。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体系或者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表现。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和谐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探索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文化价值观的确立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体系提供了整体的方向性指导。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体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诞生以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倡导了新民民主主义,解放全中国,建党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解决我国建国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始终围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核心任务,只有经济水平达到一定标准,文化体系才能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依据时代的特色而生,才能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党确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全国人民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核心力量,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探索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伟大构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文化体系的构建。而在此过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要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对和谐社会文化体系建设的领导。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使制度建设与和谐社会文化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等物质层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三,创造大众化、多样化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同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也应该符合这样的标准。只有创造大众化、多样化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文化发展的繁荣局面和不同层次人民的文化诉求。也只要这样,才能实现文化层面的“和谐”。当然,大众化、多样化并不是没有标准和要求,而应该以是否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来衡量。

第四,加强创新意识,不断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动力所在,也是民族文化发展和前进的催化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强调在确立文化建设战略地位的同时,要深刻认识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文化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文化体系的必然要求。从内容上讲,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主要包括党的指导思想、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文化形成中所反映出来的民族精神,推动文化内容的创新,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