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历史文学论文
本文作者:何镇邦
完颜海瑞的长篇历史小说《归去来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不仅比他前些年一部反映明代宫廷一段反腐故事的历史小说《天子娇客》前进了一大步,具有更高的思想艺术境界,而且在当下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尤其是长篇历史小说创作中,是一部在思想艺术上均有新突破,其创作经验值得认真总结的重要作品。中华历史观与民本思想正确的历史观既是观察历史与书写历史的万能钥匙,也是一部历史小说的灵魂和决定历史小说思想艺术质量的关键。因此,考察一部历史小说的创作,往往首先考察其历史观正确与否。我们看到,完颜海瑞的这一部为清代康熙中早期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的历史小说,其历史观是正确的,他是用唯物史观来观察和表现这一重大而复杂的历史事件,塑造一系列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的。首先,他用大中华的历史观来观察和表现康熙派施琅专征台湾,终于完成统一祖国大业这一重大而复杂的历史事件。
明末清初,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错综复杂。满族入关入主中原,从山海关到北京以至江南,一路杀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均使满汉矛盾激化,此时,郑成功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抗击南下的清兵,曾经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后来又移师台湾,把被荷兰殖民者盘踞的台湾宝岛收回。仅此两桩壮举,称郑成功为民族英雄,称郑家军为正义之师,丝毫不为过。但是,在郑成功病故台湾之后,其继承者郑经就毫无功业可言,其孙郑克土爽更是成了被人操纵的昏庸的傀儡,在其小朝廷中,刘国轩专横跋扈,冯锡范卑鄙无耻,政令日非,民不聊生,台湾成了孤悬海外的一个非邦非国的孤岛。而满人入关之后,在经历了一段杀伐稳定局面之后,顺治帝福临即提出“满汉一体”的主张,中原渐趋平稳;尤其是在康熙帝玄烨即位亲政之后,诛鳌拜,平三藩,中原渐显现盛世之象,这时,他提出收复台湾,统一全国,是顺应民心的爱国之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和刘国轩同为郑成功之部将,后来降清,其家二十多口被郑成功指使刘国轩所杀。但归降之后,也不为康熙重用,被调至康熙身边任内大臣十三年,直至福建总督姚启圣再三奏请委任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以便征剿台湾被康熙恩准,施琅才得以施展其抱负。对于施琅先是降清后来又奉旨专征,剿抚并举,收复台湾一事,史家向来有所争议。如果按照以汉民族为正统的史观来看,对施琅的行为有所争议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若按照所作所为就是无可非议的了。
《归去来兮》的作者完颜海瑞在这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用一种大中华的历史观来观察和表现这一历史事件,刻画施琅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写他如何带着复仇的目的到福建就任水师提督,又写他在取得专权之后,尤其在澎湖海战取得胜利之后,如何为了保护老百姓的性命财产,改征为抚,冒着性命危险到台湾岛上劝降,终于用征抚并用的办法收复台湾,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我以为,作者在这儿所采用的大中华历史观是一种正确的唯物史观,它保证对施琅奉旨专征收复台湾这一历史事件的作为和施琅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创造取得成功。其次,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在描述施琅奉旨专征收复台湾这一历史事件中,还处处体现出一种可贵的民本思想。这种民本思想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孟轲早就提倡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近民而为天子。”(见《孟子•尽心下》)这种“以民为贵”的民本思想成了历代开明的统治者或有所作为的政治家一种可贵的政治理想,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芒。《归去来兮》开卷第一章写沿海以腊姑和周元生为代表的渔民越过“界墙”下海打鱼遭受官兵镇压的场面,表现出对由于“战事不息”而遭受自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直到广东五省筑成的界墙禁鱼之苦的渔民的莫大的同情,后来又为周元生(周伯)与腊姑参加施琅出征台湾的水军发挥重大作用,周元生甚至在澎湖海战中壮烈牺牲。这些描写都表现出一种可贵的民本思想。小说中写施琅在颇为壮观的澎湖海战获胜之后,为了避免百姓遭受战火之苦,暂停进军台湾,改征为抚,下大力量和冒风险到台湾去招抚刘国轩等,也表现出一种可贵的民本思想。
而最为重要的一笔,也是最令人难忘的一个场面是第十四章第五节精心描写的一个场面:在澎湖大败刘国轩的水师精锐之后,施琅冒险登上台湾岛直达刘国轩府上劝降,当施刘在客厅上唇枪舌剑进行辩论接近尾声之际,被刘国轩绑架至台湾囚禁于密室后来被施琅原来的老仆“施福”救出的施琅义子施世骓、女儿施世秀化装为刺客潜入刘府客厅,欲行刺刘国轩,结果世骓被其亲生父亲刘国轩手刃,世秀也随之自杀殉情。在施琅劝降刘国轩大功告成之际,却发生了如此人生悲剧,其中意蕴颇为耐人寻味。看来,施琅在政治上是成功了,但是却丧失了义子和爱女,他在人性上和良心上将长受责备。从这个情节的设置和这个场面的描写中,似乎闪耀着更多人性的光辉,当然也以更深的层次表现了作者贯穿于全书的民本思想。关于历史真实历史真实成了衡量一部历史小说思想艺术质量的标尺。检视近三十年来林林总总的历史小说,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不尊重历史真实的。要如或戏说历史,随意编造,或打着“新历史主义”的旗号,用一些史料片断来表现和诠释自己的观念,有的甚至不惜把历史现代化。这种作品,其创作态度是不严肃的,当然不足取。而另外一些历史小说,名为小说,实则历史资料而已,它们过于拘泥于史实,不敢进行合理的虚构和艺术想像,只是把一些史料加以拼接和堆砌,没有进行从历史到文学的艺术转化,这种作品当然也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何谓历史真实?就历史小说而言,历史真实不仅仅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某些言行的真实,更重要的是某一种历史环境和历史氛围即文化的真实。在这方面,我同意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作者熊召政的如下的表述:“所谓历史真实,简单地说,有三个方面:1、典章制度的真实;2、风俗民情的真实;3、文化的真实。前两个真实是形而下的,比较容易做到,第三个真实是形而上的,最难做到。前两个形似,第三个神似。形神兼备,才可算是历史小说的上乘之作。”(见《让历史复活》一文,《〈张居政〉》评论集第263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从历史真实方面来考察,《归去来兮》也称得上是一部创作态度严肃、艺术质量上乘的历史小说佳作。小说所描述的主要历史事件和描写的主要历史人物都是有史有据的。康熙二十二年前这场从姚启圣奏请派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拉开收复台湾、统一全国这一事件的序幕,到施琅征抚并用,收复台湾全岛于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向康熙递呈《恭陈台湾弃留疏》获得欣然允奏,这场长达数年的斗争画上完满的句号,整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和大的关节是符合历史真实的。而小说中所写到的一些主要历史人物康熙、施琅、姚启圣、刘国轩等等,也是于史有据,符合历史人物的原貌的;小说中一些虚构人物,如刘国轩安排在施琅身边的潜谍许杰(施福),施琅的义子世骓和爱女世秀,渔民腊姑、周伯(周元生),姚启圣的义女戴鸣凤等等,其言行,其思维也是符合当时的历史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