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文学思想论文 » 正文

袁宏道文学思想嬗变原因

2021-4-9 | 文学思想论文

作者:梁新荣 单位: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袁宏道遭遇到人生一重大变故:大哥袁宗道卒于北京任上。他和弟弟小修悲痛欲绝,为此袁宏道吃素达数年之久,以此怀念胞兄。宗道的英年早逝,使得袁宏道的出仕之情趋于冷淡。因此,他上《告病疏》,企求长期归隐故里。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袁宏道辞官归家,居于城南,得洼地三百亩,种柳万株,名曰柳浪,潜居其中,开始了他向往的归隐生活。在此之前,袁宏道的思想在为官的这几年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其主要表现为佛学思想从禅宗转向净土,其哲学思想也从李贽、焦?一系转向反省、修持。小修在为哥哥作传时说:逾年,先生之学复稍稍变,觉龙湖等所见,尚欠稳实。以为悟修犹两毂也,向者所见,偏重悟理,而尽废修持,遗弃伦物,背绳墨,纵放习气,亦是膏肓之病。夫智尊则法天,礼卑而象地,有足无眼,与有眼无足者等。遂一矫而主修,自律甚严,自检甚密,以澹守之,以静凝之。

由此开始,袁宏道对自己前期的学识思想开始深刻地反省与修正。他潜心悟修,在对佛学的领悟中寻求一种宁静,在时政的艰险中寻求一条退让之路。万历二十七年在给舅舅的信中已有归隐之意,袁宏道说到:甥近来于此道稍知退步,不论世情学问,烦恼欢喜,退得一步,即为稳实,多少受用,退之一字,实安乐法门也。万历三十年(1602年),在袁宏道隐居公安期间,李贽自杀于狱中。这更使袁宏道看清时政之面目,也使得他不再如以往疏狂任性,并且在他以后的诗文中不再提及李贽。在柳树环绕、风景宜人的柳浪,袁宏道谢去尘嚣,潜心读书,与小修还有一些名僧相互往来。闲适之余,也写下不少清新绝俗的文字。

《潇碧堂集》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颇能反映他此时的心境与意趣。与他出仕吴中、游历东南时写的《锦帆集》和《解脱集》相比,这部作品多为洗涤心尘、触景而发之作,少了前期的酣畅淋漓的矫枉之气,多了一些静心的思考;少了些俚俗,多了些雅趣。他心无旁骛,徜徉于自然无为的世界,且试图摆脱一切世俗欲念,认为这样才能得到至乐。

在这六年的隐居生活中,袁宏道或是求禅问道,或是游山玩水。但他依旧把诗文创作看得很重要,依然关注着当时的诗文创作动向。这在他给董其昌的信中就可以看出:楚中文体日敝,务为雕镂,神情都失,赖宗匠力挽其颓。高牙两过江干,不佞远伏林莽,息心望岫,既辱远贶,愧感实甚。六年梦想,失之一朝。殊惘然自恨也。他对自己先前的诗文创作多有反省之意,但在内心深处还是以一种平实的心态支持诗文革新运动的。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在父亲的催促中,袁宏道启程赴京,担任吏部验封主事,摄选曹事。袁宏道看不惯吏部弊端,愤然陈疏,痛批吏部官员作弊的事实,并建议朝廷实行考核制度。这一道疏使得吏部大治,一些弊端得到了抑制。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袁宏道被任命为陕西主试。他以朴质为取士标准,并对中试者也提出要求“:嗣今以往,第务积学守正,以求无悖时王之制。”次年也就是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考试之事结束后,袁宏道又请假南归,小修陪同。这一年,公安遭水灾,柳浪地势低洼,不宜居住。因此袁宏道居住在江陵沙市,在沙市建成“砚北楼”、“卷雪楼”。此间他的心境依然是自适而恬静的。这时的袁宏道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八月,病情日渐加重,便血不止。九月初五,袁宏道意识到自己来日不多,支撑着写下《报慰大人书》。初六,溘然长逝于家中。袁宏道的一生是适意的一生,是曲折而风光旖旎的一生,从年少的疏狂任性到中年后的淡定退守,从对李贽狂禅的全然崇拜到真心实意地潜心自省。对于他在中年时期的思想大转变,深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其一,他自身性格、行为与社会规范的冲突。袁宏道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精神,他继承了儒、佛、杨朱、庄子等思想并将其融为自己所有,但却无法突破现实生活的束缚。他要生存,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不得不向现实法则一次次妥协。他原本是一个随性的人,却要忍受一些世俗无聊的约束。弟作令备极丑态,不可名状,大约遇上官则奴,候过客则妓,治钱谷则苍老人,谕百姓则保山婆。一日之间,百暖百寒,乍阴乍阳,人间恶趣,令一身尝尽矣。苦哉,毒哉。在真正实现自我、自由与对现实的一次次妥协中,袁宏道三次解官,又三次出仕。袁宏道意识到矛盾的根源但又无法改变,并由此产生欲自由又不可得的失落情绪。这种失落感是造成他思想转变的原因之一。

其二,兄长和亲友的相继离世的打击及政治环境的险恶。袁氏三兄弟之间感情极好,在这场文学革新运动中,三人彼此鼓励,相互扶持,共同把革新运动推广开来。伯修在三兄弟中稳重踏实,颇有大哥风范,对袁宏道更是照顾有加。伯修的病逝对袁宏道的打击很大,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袁宏道的庶祖母、舅父龚惟长、夫人李安人以及江盈科等相互勉励的同道文人相继逝世,这使袁宏道深深感到人生的虚幻和无常。恩师李贽曾多次遭人迫害,袁宏道非常担心他的安危,写信给李贽的弟子杨定见:卓叟既到南,想公决来接,弟谓老卓南中既相宜,不必撺掇去湖上也,亭州人虽多,有相知如弱侯老师者乎?山水犹如栖霞、牛首者乎?房舍有如天界、报恩者乎?一郡巾簪势不相容,老年人岂能堪此?愿公为此老计长久,幸勿造次。文中处处显示出袁宏道对李贽的关心与担忧。不久,李贽自杀于狱中。这一事件给袁宏道很大的震动,但在他的文字中却没有提及此事半字,甚至在他以后的文章中再也没有出现论及李贽的文字。他敏锐地感受到政治的险恶和人情的淡薄,并反思自己以往的思想和行径,开始向现实妥协。当时官场的尔虞我诈令袁宏道感到担忧和厌倦,他不愿为官所累,不愿惹祸上身,这也是他思想转变的原因。

其三,寻求生命价值的延续和超越。袁宏道年少时和当时的士人一样放荡不羁、纵情声色。他好色、好酒,并喜好山水花竹。在他很有名的《龚惟长先生》中,渲染了人生的五大乐趣,其中四快活就是:千金买一舟,舟中置鼓吹一部,妓妾数人,游闲数人,泛家浮宅,不知老之将至。但他未到四十岁身体就衰弱了,这使他开始非常注意自己的身体保养,不敢再放任纵欲,而是走上了吃斋茹素的道路。袁宏道家族中人寿命都很短,少年夭折的也很多,袁宏道就在十年之内夭折了六个孩子,对他的打击非常大。

说着旁人也痛酸,余今宁有铁肠肝。十年送却六男女,已作寻常离别看。这中间包含了他多少辛酸和丧子之痛。人近晚年,袁宏道渐渐意识到以前放纵生活的不值,在给别人的信中说:弟世情觉冷,生平浓习,无过粉黛,亦稍轻减;即有时对清歌艳舞,亦如花鸟之寓目。自幸心中粗了,可以隐矣。对自己以往生命的反省和期望今后生命的延续,也是使得袁宏道思想转变的原因之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