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学发展论文 » 正文

中西方传统文学思维差别分析

2021-4-9 | 传统文学发展论文

本文作者:江文婷 单位: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1远古神话传说

一种文化,其文学作品的开始往往是一个个神话传说。在文明萌芽之初,人们对于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对于人类自身的产生充满了困惑与不解,这一切都使得人们将其归结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于是便产生了神话传说,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也从这一刻开始产生了差异: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之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并不因其居高位而获得其神圣性,而是因为他是天尊地卑的设立者、创始者才“神于天、圣于地”,他是一位劳动之神。自然并不是神的创造物,而是神活动的场所;而在西方的神话之中,自然界本就是神的家族,是一种绝对力量和权威的存在。中国神话之中,人与神的关系是和谐而亲密的,女娲造人,将其作为自己的孩子来看护,也正因为如此。而在西方传说中则不然,人类的诞生,本就是普罗米修斯为了报复众神而创造的,人类的命运也总是遭受着来自天神的惩罚和威胁,在西方另一个著名的伊甸园的传说中,人类更是为了世世代代赎罪的存在。可以看到,在文学作品的萌芽时代,东西方文化就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在东方,人与自然结和的较为紧密,即所谓的“天人感应”。这样一种观点也使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征服自然的欲望比较薄弱,对自然界的现象不愿深究而只是将其归结于人行为的影响;而在西方,由于自然界一直凌驾于人之上,使得人们有更多的动力去了解它。在这之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文学作品也开始由神话传说时代进入了古典文学时代。

2西方文化“古典时代”与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文学作品

东西方的文学在经历了各自的幼年时期之后,几乎是在同一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西方文学作品的代表作首推《荷马史诗》,而中国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稍多,文学成就最高的,则非《诗经》莫属。这两部作品不仅是东西方文学作品的代表作,更是两种文化思想的具体体现。《荷马史诗》名为记录历史,但实际上包含了大量的传说,具有一定的神话意味,但比之之前的神话传说更接近人类历史本身,其书分为两个部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荷马史诗》的记载中,主要围绕着战争以及战争中的英雄来进行,并通过对英雄们的行动,尤其是对英勇和不屈精神的描述来表达对英雄的敬仰之情,整部部作品充满了历史和战争的厚重与壮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文化中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和价值取向:①对英雄,尤其是战争中英雄的崇拜。英雄史诗用神奇的笔调描写英雄的形象、突出英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目的是为了带给作为英雄后代的人们以勇气和力量;②对神力的崇拜及对神的信仰。《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尤其是《奥德赛》中的复国英雄,不是具有神的血统,就是具有神所赋予的力量,他们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往往能够决定历史的走向。这种对神力的崇拜后来慢慢变成对神的信仰,进而发展成对宗教的信仰,西方文化也从这一刻起被深深烙上宗教的烙印;③西方的尚武精神。《荷马史诗》的核心,是对战争英雄的颂扬,反映了西方文化对武力的推崇,这是由孕育西方文化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与传统东方社会的农耕文化不同,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是地中海沿岸,西方文化从一开始走的是“商业文化”的道路,而商业则需要不断的开拓,尚武精神由此产生,它反映在文学作品上便是对战争的描写。与这一时期西方文学的代表作《荷马史诗》相比,中国的《诗经》所反映出的则是另外一种文化信息。与西方文化不同,传统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宗族家长制度,天神的观念很薄弱,即使是在神学最为盛行的殷商时代,人们所崇拜的神也是自己的祖先,这与西方文学中所体现的对天神的崇拜有着强烈的对比。《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国风”部分是它的精华所在,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此外,《诗经》中还有不少对男女间美好爱情的描写。相较西方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描写的壮丽战争场面相比,中国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更为关注,更倾向于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诗中的主角并不是英雄,而是一个个平凡的人,它所表现的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人民史观”。这样一种现实主义精神通过文学的升华逐渐演变成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中重整体,轻个体的精神,这种精神与西方文化中重视个体作用的传统是不同的。

3欧洲中世纪文学与中国魏晋唐宋文学

文学往往是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中西方文学在同时达到第一个高峰之后又几乎同时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在西方是“蛮族入侵”,在中国则是“五胡乱华”。但同样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刻却使得中西方社会朝不同的方向发展:西方社会在罗马帝国的衰弱之后开始走向神学兴盛的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取代希腊罗马的多神教成为主宰欧洲的力量,这一时期的西方文明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基督教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基督教文明走向成熟的时期。体现在文学作品上便是文学成为神学的附庸,以拉丁语写出的宗教文学成为中世纪文学的主流。这一时期的西方文学作品也依据其社会形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体以基督教神明为主宗教文学;另一类是随着中世纪逐渐发展起来的欧洲封建制度下的产物———中世纪欧洲英雄史诗,在基督教的影响下,英雄们的壮举往往表现为反对异教徒的斗争。总体来说,欧洲社会在遭受蛮族入侵之后,许多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欧洲文明走上了一条思想上以基督教为主宰,制度上以领主封建制度为主体的道路,使得这一时期的欧洲文学作品充满了对上帝的歌颂和对忠君爱国思想宣扬,虽然其中也有出色的作品,但和活泼的市民文学相比,教会文学无疑是程式化、平庸的,只一时期不仅仅是欧洲思想史上的“黑暗时期”,对于文学来说也同样如此。中国文学在这一时期则走上了一条与之截然相反的道路,与这一时期的西方不同,中国的历史在“五胡乱华”的混乱之后没有走向思想上的保守主义,反而是兼容并蓄的吸收了北方少数民族,甚至是外国的许多文化思想,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展现出一种灿烂夺目的光辉和有容乃大的气势,唐宋时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时期,同时也是文化最为繁荣的时代,文学作品千姿百态。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上,依然延续了重视现实的传统,多以抒情、比喻等手法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和国家状况的或喜或忧,在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之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写出了作者对世事的感慨。与同时期的西方文学相较,中国文学中所体现出的自由气氛无疑要活泼许多,文人在创作时也没有太多的束缚,而文学作品中进一步体现的依然是中国一直以来重整体,轻个体、重国家,轻个人的文化价值观。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整体意识和对国家现实思考的传统就是之一时期建立起来,最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鲜明的特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