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比较文学文化论文 » 正文

比较文学诗学理念思考

2021-4-9 | 比较文学文化论文

本文作者:李鑫 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影响研究主要研究那些经过吸收、消化之后,与自己的作品水乳交融的外来影响。影响研究,从大的方面可以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学或者一种思潮和运动给另一个民族文学带来的影响;从小的方面也可以研究一个民族作家和作品对另一个民族作家和作品的影响。”[3]艾略特作为英美认可的现代派诗歌大师,承前启后的功绩中,必不可少地带有“被影响”与“影响”的成分,这在艾略特自己的诗的主张中也是可以得到印证的。叶公超根据艾略特自己的陈述推断出后者对英语传统文学具有自觉的承传意识。艾略特“竭力提倡英国16、17世纪的宗教散文,尤其是胡克和安德鲁斯的文章。他说:‘胡克和安德鲁斯的文章,正如伊丽莎白朝代大体的政策,都明示着一种不离本质的决心,一种明白时代需要的知觉,对于重要的事抱定一种求明晰、求精确的愿望,而对于无关紧要的事只取一种冷淡的态度’。”[4]

因此,叶公超认为艾略特的“散文似乎也向这方面走”[5]的具体含义其实是表明艾略特的创作积极地向古典的散文风格靠近,他反对19世纪末那种呓语似的散文。美国青年批评家兑取女士对艾略特的诗歌艺术手法也有一番论述,认为艾略特的诗“一方面得之于精密地研究英法的前辈的作家,一方面从他们的终点继续下去……他最近也承认了他比较成功的作品很可以当作一种自由诗。这自由诗是脱胎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无韵诗和朱尔•拉福格的自由诗的……就是从这种16世纪的英文和法国19世纪后期的影响的熔合中,他得到前者的戏剧的活力和后者的柔软与讽刺的技巧。”[6]无论从艾略特本人的艺术追求还是别的批评家对他的评价中都可以看出,艾略特的理论主张体现出他对前人的学习吸收,以及在历史意识中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也正是对前人的借鉴与对传统的坚持,他找到了诗歌的出路。艾略特的传统意识除了在创作中有所体现之外,在他的文论主张中也表现得更加明确,他影响广大的《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便是例证。“首先,传统是应该追求的,而且应奋力追求。原因如下:传统不只是意味着过去,而是过去与现在的统一,这就是文学传统的历史意识:文学传统从过去连续不断地传下来,同时又同化着现在,并对现代的影响至今犹存。因此,任何人,尤其现代诗人和作家不可无视传统的意义,而应从传统中汲取滋养,使传统的东西与现代意识融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7]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艾略特诗歌写作中的“宗教”信仰。叶公超用那么多文字来论述马克格里菲的论断不是没有道理,这和艾略特家庭一直保持新英格兰加尔文教派的传统可能引起的影响假设是存在关联性的。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方法来说,对于一种文学现象我们可以提出影响存在的可能性,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搜求材料和证明假设,为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客观依据。从叶公超《爱略特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叶公超比较客观地对这一影响存在的可能性做了分析。他最后引用艾略特曾经说的话对马克格里菲的批评猜想做了否定式的回答:“Everymanwhothinksandlivesbythoughtmusthavehisownskepticism,thatwhichstopsatthequestion,thatwhichendsinadenial,orthatwhichleadstofaithandwhichisintegratedintothefaithwhichtranscendsit.”[8]由此可见,马克格里菲所做的宗教信仰方面的论断,于艾略特来说只不过是一种思想的结论和一种理智的悟觉。艾略特的出现为英文诗坛开辟了生路,他是一个有明确主张和有规定公式的诗人,而且他把自己的主张与公式确然地运用到创作中。他主张用典、用事,把古代的事和眼前的事错杂着,主张以一种有代表性的简单动作或情节来暗示情感的意态,即他所谓的客观关联物。艾略特认为诗人的本领在于化观念为感觉和改变观察为境界;同时,他采取了英国17世纪玄理派与法国19世纪象征派运用比较的技术产生的惊奇反应,打破了人们习惯上的知觉,使之从惊奇转移到新的觉悟上。艾略特的诗和他的诗论造成了一种新传统的基础,该势力“明显地在近十年来一般英美青年诗人的作品中表现出来”[9],以致人们认为那个时代“英文诗只有爱略特派与非爱略特派两种”[10],由此可见其影响之一斑。叶公超把艾略特的影响分为技术和思想两个层面,同时认为:“现在青年诗人所受的艾略特的影响大致全是技术方面的。在思想与性情方面,他们不但没有受他的影响,而且多半是处于类乎反对的地位。”[11]

像刘易士、格列高里、亚当斯等都可以说源于“艾略特传统”,但是他们有自己生活的信仰、主张、希望。这样的继承也是合理的,毕竟影响研究可以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等方面展开,作家可以借鉴、模仿、改编外民族作家作品,自然也可以自由吸取外民族作家的理论和技术。文学的影响并非就是一个民族的作家对另一个民族作家的完全挪用。虽然叶公超在其中讲述到,艾略特不接受青年诗人放弃宗教与哲学也能写诗这个观点,但是笔者认为这与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论述的对传统的继承和在历史意识中对传统的创新与完善并不是背离的。对于艾略特来说,他有深远的信仰背景和宗教渊源,他的创作中融入宗教思考与哲理可想而知。但是对于艾略特之后的青年诗人而言,他们的宗教情节明显没有艾略特凝重,因此在表达中仅仅吸收艾略特的诗的技术性影响而非宗教情结实在是时事所驱。

比较文学是从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和相互影响起步的,影响研究是它最早、也是为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奠定坚实基础的研究类型。平行研究是继影响研究之后出现的另一种比较文学研究类型,它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结论。在研究一种文学现象时,研究者可以借用一种或同时借用几种类型方法进行研究。在《再论爱略特的诗》中,叶公超成功地运用了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方法。兑取女士谈及艾略特的自由诗时提到,要注意区分艾略特的自由意义与法国自由诗和美国自由诗的自由意义。她说“艾略特的自由是任意取用各种格式的自由”,“艾略特感觉一种格式自有一种格式的功用,因为以往的关系,有一种特殊的情绪寄托在它身上,所以当我们要表现那种情绪的时候,我们尽可以用那种格式,但是当情绪转变的时候,格式也应当随之改编。”[12]叶公超在解释兑取女士总结的艾略特用事与用旧句的主张时,运用平行比较的方法,和我国宋人的夺胎换骨之说做了比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