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生态文化论文 » 正文

生态文化旅游圈道路人文景观构造方法

2021-4-9 | 生态文化论文

作者:郭华 肖衡林 王红英

随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步伐推进,鄂西圈公路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得公路景观不仅在自然景观方面,而且在人文景观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已建成的高速公路等交通体系在公路景观上从“追求增量开始转向‘品牌化’的发展方向”,其主旨是将鄂西圈高速公路打造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高速路、平安路、生态路和文明路,以打造出众多出内在质量优良,外在形象美观,人文景观协调,生态环境和谐的精品高速公路。

1.鄂西圈道路交通人文景观的内容

鄂西圈道路交通人文景观从使用特性上分为“静态”人文景观与“动态”人文景观两部分。“静态”人文景观分为服务区人文景观,立交桥人文景观,雕塑人文景观以及隧道口人文景观这四部分;“动态”人文景观包括道路沿线标识人文景观,道路沿线护栏人文景观,沿线道路绿化隔离带人文景观和道路沿线边坡人文景观。

1.1“静态”人文景观鄂西圈道路交通“静态”人文景观主要通过对道路沿线建筑外立面改造(色彩、风格、构件等)、道路绿化建设、沿线节点环境小品建设(街灯、雕塑、花坛、垃圾桶、电话亭、铺地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电线入地等)等这些内容体现人文特色,将人文气息注入道路景观中,使鄂西圈道路交通赋予人文景观,创建“和谐鄂西”彰显民族地区特色。鄂西圈道路交通人文景观从使用者的视觉感观出发,“静态”人文景观主要是从一个个分散的“点、面”出发来划分,将公路沿线的各类服务区及附属设施、立交桥、隧道出入口、雕塑小品等相对独立的“点”作为“静态”道路人文景观的内容,重点体现在在道路交通体中的各类服务区、立交桥、隧道出入口、以及雕塑等景观节点的小品塑造上结合鄂西圈各地特色塑造人文景观。

1.2“动态”人文景观鄂西以“巴山、楚水、巴楚风”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全,国内罕见,世界少有。但“鄂西旅游”目前还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的旅游目的地概念,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交通条件的制约。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骨干交通网的建成,鄂西旅游必将迎来以交通驱动带来的巨大市场发展机遇。为了实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全面发展,鄂西圈纵横的道路交通体系及附属设施应和道路沿线的景色相协调,提炼鄂西圈道路交通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元素,融入道路景观的设计之中。在沿线边坡绿化、绿化隔离带、标识、护栏灯的建设中,体现鄂西圈道路独有的人文韵味,使自然与城镇、历史和现代交融。鄂西圈道路交通人文景观中的“动态”人文景观,是相对于“静态”人文景观,主要是指鄂西圈各道路沿线连续的“线、面”即护栏、标识、绿化隔离带、边坡绿化这些贯穿整条道路的具有连续性、节奏韵律感的道路景观中的人文特色、人文气息来阐述道路人文景观。

2.鄂西圈道路交通“静态”人文景观的塑造

2.1服务区人文景观的塑造近年来鄂西圈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鄂西地区更注重突出自己文化优势的建设。创建“和谐鄂西”,彰显民族地区特色。“鄂西圈”中已建成的沪渝高速公路,在各个服务区、收费站所、窗口的服务形象上,管理处结合地域、民族特色有很多新的创意。如在恩施所、白羊塘所,他们为员工配发了民族特色制服,通过小小的窗口传递鄂西特色,让每一座收费亭都成为传播文明的窗口,彰显民族与人文特色。

2.2鄂西圈立交桥人文景观的塑造随着鄂西圈道路交通的建设,鄂西圈立交桥、高架桥道路景观呈现出的基本是立交桥造型美观、可视性好、正确引导驾驶员视线、保证行车安全以及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如宜昌立交桥,在满足立交桥所具有的功能外,立交桥景观从人性化角度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视觉感受、心理感受以及安全行驶等因素,将立交桥景观注入人文内涵,景观造型简洁、大方,色彩搭配适宜,既满足使用者的交通功能、又满足缓解视觉疲劳、乏味的感受,同时将景观造型简单化、统一化以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2.3鄂西圈雕塑人文景观的塑造鄂西圈道路交通人文景观在景观雕塑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空间,而且是一定的文化缩影,向世人展示着鄂西圈道路沿线各地本土文化,民族风情。他们不仅是鄂西圈各个城市雕塑在高速公路上的延伸,也是地域文化在高速公路这一特定场所的集中体现;不仅要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保持地域文脉的延续,而且要以地域文化为源泉创作出与地域环境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景观雕塑。这种人文文化在鄂西圈道路交通由理念转化为雕塑形象可以是当地风景名胜、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人文趣事以及著名典故等。

2.4鄂西圈隧道出入口人文景观的塑造鄂西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众多公路建设开辟了大量的隧道,形成了大量的公路隧道景观,本着打造“和谐鄂西”的理念,在隧道出入口的景观设计上,将人文景观注入在隧道口的表达形式上,形成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隧道洞口,形成极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如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季家坡隧道出口,在造型上采用三峡人家的建筑形态,将隧道出口与当地建筑样式结合,不仅给旅途增添了意境特色,还在本段高速公路上起到了地标作用,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对于突出式的隧道洞口,即“无洞门”式隧道口,在装饰上一般采用弱化的处理手法,简单利用外墙砖饰和涂料,遵循自然的法则,使其掩映在植物树丛中。隧道洞口景观协调地融入到自然背景中,植被的生态恢复和植物造景体现人文景观。植物品种尽可能选择耐脊薄的本地乡土树种,在此基础上利用植物的配置以及群落关系来配合隧道人文景观主题,进一步增添隧道景观,反映鄂西圈的乡土人情,使隧道洞口更加富有人文气息。鄂西圈隧道洞口的人文景观设计,让司乘人员在行驶过程中,除了满足行驶需求、安全需求外,形成一定的感官冲击,调节司机的疲劳情绪,同时给乘客带来愉悦和共鸣。

3.“动态”人文景观的塑造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鄂西圈道路交通体系的日益完善,鄂西圈各公路沿线道路交通景观在道路标识、护栏、绿化隔离带、边坡绿化防护上也越来越注重人性化与可持续发展,在公路护栏的建设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交通安全原则,无论从护栏的材质、形态、色彩以及几何参数,还是护栏与缓冲隔离带的距离,护栏反光灯以及反光镜的设置都注入了一定的文化内涵。鄂西圈道路交通在“动态”人文景观方面的成果目前尚在摸索与实现中,在道路景观中,部分道路已具有一定的成效。尤其是近年来新建成的道路,基本注重文化内涵的全面提炼与升华。尤其是边坡绿化与防护以及绿化隔离带及附属小品的植物选择、植物配置、植物造型等等选用本土植物、注入本土文化,进而宣扬公路沿线本土人文景观。在司乘人人员的使用过程中,动态快速通过沿线护栏,使沿线出现极富节奏与韵律的人文景观特色,同时传递着绿色、环保、平安的人文文化景观。武神旅游公路通过现代公路建设与古老神秘的神农架原始自然风景区相结合,一条现代科技打造的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间,形成现代科技与原始自然相融合的景观面貌。在沿线各个景区、隧道口等重要标识区通过恰当的造型、合理的材质、协调的色彩等的再创造,将其运用到沿线交通标志牌和导向指示标牌上,使对神农架原始自然风景区的神秘向往与探索的激情不断升温,沿路不断出现野人谷、野人洞、野人湖等与景区紧密结合的地方景区,并重视对地方材料的运用,以材料的地域性差别来强化人文历史景观的地域特性。将景区通过人为塑造的方式更加突出,与当地自然景区紧密结合的人文主题贯穿公路全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