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本文作者:段芸芸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1.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含义及其评价指标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贸易将呈现蓬勃生机。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数量增多及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如何提高其内在的经济效益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经济效益指的是在一切经济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所耗费的劳动和由此获得的劳动成果之比,简言之即投入与产出之比。由此推之,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就是指一定时间内投入对外贸易领域的劳动和由此取得的成果之比。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可以通过几类指标进行评价。一类是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基本理论指标,包括出口商品经济效益系数、进口商品经济效益系数和对外贸易综合经济效益系数三个指标,这些指标是基于理论而难以精确计算的;二类是用以评价对外贸易微观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出口每美元成本、费用水平、资金收益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社会贡献率等,这些指标是考核外贸企业经济效益及财务状况的主要依据;三类是评价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包括贸易条件、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增长速度等,它们反映了一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效益。
2.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这种增长只是一种粗放式的增长,其内在的经济效益并不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
劳动生产率是决定一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最根本因素,因为一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决定了该国商品的国内价值水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劳动生产率也较为低下,特别是近几年由于企业设备老化、技术更新和改造步伐较慢,造成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相对扩大,某些产品的国内价值高于国际价值,在国际交换中处于相对劣势,从而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外贸经济效益。
2.2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所改善,但我国的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加工程度和产品附加值也较低。这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业制成品,由于进入行业的技术壁垒低,更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焦点。
2.3贸易条件恶化
对于某些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我国的出口量在国际市场上占相当大的份额,随着我国对这些产品的出口量的不断增大,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供给量增加,其国际市场价格自然随之下降,从而造成了出口越多价格越低,为了弥补外汇收入又加大出口的恶性循环,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随着这些产品出口的增加而不断恶化。
2.4外贸企业经营水平低
其一,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较慢,外贸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思想严重,经营管理水平低,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的需要。其二,外贸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偏小,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其三,经营费用较高,综合运筹和抗风险能力较差。
3.对于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策略性建议
3.1树立“科技兴贸”的思想
我国应增加技术和科研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并通过消化吸收,对这些设备进行充分利用,提高我国现有的劳动生产率水平;鼓励科技开发和创新,缩短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过程,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另外,在进口贸易中,我国应进口具有较好外部效应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同时进口部分国内经济建设所需的重要原材料。
3.2调整和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实践证明,只有进出口商品结构合理,才能更好地发挥各方面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分工,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换取尽可能多和适用的使用价值,以获取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所以,要按照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需要,适当调整进出口产品的结构。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减少低档商品出口的比重,增加中、高档商品出口的比重;适当减少初级产品的出口,增加制成品的出口;进口的重点应放在引进软件、先进技术及关键设备、国内急需的短缺生产资料上。
3.3建立和完善出口生产体系
建立和完善出口生产体系,就是以扩大出口创汇为目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生产企业为主体,形成科研、生产、流通服务等环节为一体的有机网络,实行多层次、多种经济成份、多种联合形式的完整经济体系。
3.4加强外贸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要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实现企业组织的合理化,向经营管理要效益。要加快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压及库存量,以较少的资金完成更多的商品流转任务;要积极组织适销对路的商品出口,扩大商品流通额,并节约运输、包装、保管、利息等方面的支出;在商品运输、保管过程中,要加强商品的养护,减少损耗,防止商品腐烂变质、丢失及各种责任事故的发生,杜绝非法和不合理支出等;要注重经贸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外贸企业的职工素质,以适应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贸易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