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乡村经济论文
本文作者:孙远姗 单位: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
1乡村经济发展现状
乡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切身利益,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6138.6万人,占总人口的50.3%。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依然占据半数比重。因此,乡村经济的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显示,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同比增加766元,增长14.9%,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0.9%,增速同比提高2.4%。我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据悉,2010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2431元,增加370元,增长17.9%,增速同比提高6.7%,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居民全年增收的贡献率达48.3%。此外,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速大幅提高。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2833元,增加306元,增长12.1%,增速同比提高8.4%。家庭经营纯收入对农村居民全年增收的贡献率达40.0%,比上年提高16.8%。其中,收益粮食、蔬菜、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各种来源收入均衡较快增长,特别是工资性收入和农业纯收入的大幅增长,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7.9%,增速比去年提高6.7%,对农民全年增收的贡献率达48.3%。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务工工资水平上涨较多、外出务工人数和时间有所增加。
2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经济的发展虽然迅速,但在这过程中却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2.1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21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4∶1,1984年缩小为1.7∶1,1985年以后反弹,到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差距为3.1∶1。而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中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2∶1,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二元结构分治是导致农村发展滞后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1]。城乡二元结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给重工业提供资本原始积累而实行的城乡分治政策。城乡分治政策使得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资源不能实行自然流动,限制了生产力要素的自然分配,使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受到制约。城乡差距再度扩大的直接后果是使农村消费市场的萎缩[1]。城市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以及城市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导致城市对农村消费者的向心力不断增强,相比之下,农村消费市场所能提供的商品无论从种类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和城市消费市场有一定距离。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这种差距也逐渐增长,直接导致农村消费市场的萎缩。
2.2分散式经营限制产业化进程
受地理、人口等因素影响,农村经济的生产、经营模式相对分散,缺少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由于这种分散式经营的存在,农村经济的管理相对分散,难以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此外,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使用率却相对较低。这种分散式经营不仅限制着农村产业化的进程,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企业做大做强。从根本上影响着农村的就业与发展,也制约着农村工业化向更大的规模发展,向更大的深度和广度推进,进而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持续发展和农民利益的有效实现。
2.3现行制度局限性凸显
随着经济社会的经一步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正在日益凸显出来,其容纳、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空间也日益缩小[1]。农民对所承包的土地仅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不能利用土地的潜在价值投资入股、抵押贷款,从而获得在市场中难以获得的发展资本。对传统的农业劳动者而言,只能依靠土地从事农业生产,而这种农业生产的获得相对较低,一旦失去土地,这些传统的农业劳动者也就失去了必要的生活保障。对进城务工的农民而言,土地已经成为他们转化为产业工人和市民的负担或保障。一方面,进城农民工不能自主处置土地,并将其收益作为其自主创业的原始积累,土地的潜在收益在不断流失。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放弃对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这样既不利于土地效益的最大发挥,也不利于农民工真正成为城市的一员。
2.4农民整体素质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适应
农民整体素质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适应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首先,农民文化素质低,这主要是因为农民受教育年限和受教育水平低。全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占32.7%,初中文化程度占1.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4.7亿人,占农民劳动力的89.0%。在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劳动力占到50%以上[2]。其次,农民的科技素质低。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低,导致其科技水平低下。许多农民还在依靠传统的种植经验来进行生产,并未把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对现代农业的极大促进作用并未真正得到体现。由于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还比较差,严重影响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此外,农民接受的现代职业技能培训也相对较少,对于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也只能依靠自身传统经验来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意识不强,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够,市场观念淡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抱着“盲目跟风”心理。此外,农民普遍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业面临的挑战与风险认识不足,开放意识与应对开放的意识差。
2.5乡村经济发展模式不当
传统的产业结构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依然较大。产业集中度低,技术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品种类不多,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环境成本较高,在这种产业结构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超出其生态承载范围时,必然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乡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金及劳动力的投入,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粗放,很多地区经济的发展都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发展,在长期看来必将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6环境条件落后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受地形、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在农村很难集中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其投入与利用不成正比。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水平也很低,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的发展并未跟上现代农业快速增长的步伐。乡村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也不配套,无法吸引外地资金、技术、专利、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