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乡村经济论文 » 正文

民族区域乡村经济结合分析

2021-4-9 | 乡村经济论文

本文作者:赵波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研究背景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四川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的基本要求。四川民族地区包括甘孜、阿坝、凉山三个自治州和马边、峨边、北川三个自治县,有人口578.6万人,约占四川省人口总数的7%,地域面积约30.12万平方公里,约占四川省总面积的62.3%,这里居住着彝、藏、羌、苗、回、土家等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比例为55.15%。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幅员面积、总人口及少数民族人口均列全国民族八省(区)第五位,是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彝族聚居区和惟一的羌族聚居区。这些地区多分布在环境闭塞、基础设施差的边远地区。加之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历史、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四川少数民族山区仍然很贫穷落后,生态保护、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扶贫与致富是该地区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四川省实现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的工作难点和重点。

乡村经济是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实现乡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正面临一系列发展机遇,四川省正在大力推进富民安康工程,在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等为代表的民族地区开始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同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旅游业发展振兴计划等也为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四川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特点而在国家或全省的“全局”中被赋予了维护社会稳定和进行生态保护的这一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区域功能。使得实际上已承担起长江中上游生态保护功能的四川民族地区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中陷于两难的境地,这已经成为四川民族地区不可回避又难以解决的一大战略难题。基于此,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在借鉴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必须探索新的适宜的发展模式。

二、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融合发展的内涵与目标

根据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充分考虑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为导向,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统筹规划村镇建设、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和民族文化建设,实现协调融合发展,形成全新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持续繁荣,从而奠定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其具体目标还应统筹考虑生态保护、扶贫与致富、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社会稳定等战略目标。

1.生态保护目标:以建设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为目标,以“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为原则,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以文化多样性为灵魂,以环境友好为要求,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生态环境支撑系统,打造出以山水田园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点的乡村旅游聚集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共赢”,促进农业、旅游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2.扶贫与致富目标:以少数民族贫困农牧民为重点,通过牧民定居点建设和旅游村寨建设,对旅游资源保护性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发达地区的人们前来旅游和消费,使旅游资源产生效益,使旅游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在民族贫困地区同时发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逐步实现部分财富、经验、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并以此带动和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大大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加‘造血功能’,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3.文化保护与传承目标:在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地社区的共同作用下,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积极发展民族文化观光旅游和乡村旅游,加强和复兴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保护和充分利用民族地区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申报和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强化文化资源对旅游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重视开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突出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增加民族文化旅游的魅力和市场竞争力。

4.促进社会稳定目标:加快民族地区定居点和新农村建设,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培育特色农牧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农牧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可持续增加农牧民的生产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推进民族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扩大对外交流,增进各民族间的互信和友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融合发展的具体思路与举措

(一)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与基本思路

1.探索符合民族地区农村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

四川民族地区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应该根据当地现有的资源条件,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实施区域发展的特色战略,充分利用农村的劳动力资源,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搞好农林牧副渔、矿、水、土地、生物和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及产业链的延伸,开发特色产品,创造品牌,提升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抓住国家重要资源开发项目向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的机遇,积极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发资源,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农村人才,努力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的道路。

2.统筹城乡,科学制定各级新农村建设规划

搞好县乡村三级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衔接与协调,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定位、分步实施;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牧民,围绕当地特色农牧业和支柱产业,以实用的农牧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培养种养能手和经营能人;为农牧业龙头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联结的紧密程度、专业化生产和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增值空间大,能够推动产业全面、快速发展的农牧产品深加工;鼓励发展专业村和专业户,大力推动规模扩张、整乡突破、大户经营的发展模式;积极鼓励和倡导农牧民发展各类跨区域的各种层次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牧产品行业协会,尤其是特色农牧产品生产销售合作组织建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