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乡村经济论文
本文作者:刘自强 李静 鲁奇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研究区范围、划分尺度与原则
本研究地域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京津冀地区,属于中等尺度乡村经济类型的划分,通过划分来衡量近20年来该地区乡村经济类型的演变过程与规律,为该地区乡村发展模式的探讨提供借鉴。根据其尺度性和研究的目的性,指标选择主要依据以下原则。1)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一致性: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反映了乡村的经济实力,将发展水平相对一致的乡村归为一类,有助于制定符合此类发展阶段的乡村扶持政策。2)产业结构的相对一致性:乡村的产业结构反映了乡村经济的基本构成。将具有相似产业结构的乡村划为一类,有利于制定统一的政策引导乡村经济类型的专业化,促使经济结构向更高级阶段演进。3)类型划分单元与行政区界限的一致性:对乡村经济类型划分的目的是寻求最适宜当地的乡村发展模式,而无论何种乡村发展模式,都必须要借助于所属的行政区。因此,只有将类型划分的单元与行政区相一致才能使研究具有应用性。4)命名上既要体现出横向的可比性,又要体现纵向的可比性:乡村经济类型的划分目的是对京津冀地区乡村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因此,得到的最终指数不但要有区域间横向时间段静态比较的价值,还需有纵向时间段动态比较的价值,在乡村经济类型的命名上要体现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对比性。
2乡村经济类型的划分方法
从国内外文献来看,表征乡村经济类型的指标很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二是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类型。本研究也从这两方面来选定划分指标,即分别判定各县域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主导产业类型,将两方面划分的结果进行综合,确立出乡村经济类型。分析的样本主要是京津冀地区175个县级行政区(包括县、县级市、地级以上城市直辖的郊区、以及大城市近年来由县改区后在统计上仍作为独立的县级统计单元的区域,在下文中均统称为县级行政区)。
2.1模型方法的选择
对于乡村经济类型的划分方法,目前没有一套公认的技术流程与方法,各个模型的选用需根据研究的尺度和目的而定。国内外学者常用的方法包括因子分析法与聚类方法(包括层次聚类法与星座图聚类法[9])、模比系数法[7]等,这些方法为本研究提供了借鉴。在具体的模型选择上,分别应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与星座图聚类法相结合的方法、层次聚类法、模比系数法进行了实验性的计算。结果表明:因子分析法与星座图聚类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层次聚类法所计算的最终结果均与各类文献以及经验认知表明的京津冀乡村地区发展现状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不适用于本项研究。因此,本研究最终选用了模比系数法进行京津冀乡村经济发展程度的划分,采用求三次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的均值与标准差之和作为临界点的方法进行主导产业类型的判定,之后将两个判定结果相结合确定乡村经济类型。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优点在于进行跨年度比较时相对意义明显、直观性强,而且计算相对简易。
2.2乡村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综合评判
2.2.1评判指标的选取。在指标选择上要确保所选数据在时间序列上的可对比性以及指标间的独立性,应将货币价值量指标和实物量指标相结合,用尽可能少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客观反映乡村经济发展的程度。根据以上原则,选取了3个指标表示乡村经济的发展程度。①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用来衡量农民的富裕程度,这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②乡村全员劳动生产率:主要反映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效率,对反映乡村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具有比较明显的指针意义。③乡村人均用电量:电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同样电力消耗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乡村工业化的发展程度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目前,社会各界经常会对一些统计数据有所质疑,但电力消耗量常常以统计客观而被广泛认可。
2.2.2划分方法。对京津冀地区175个县级行政区域、4个不同年份的乡村经济类型进行划分。由于要对空间轴上的格局分布与时间轴上的演变趋势进行评判和分析,将175个县级行政单位4年的数据统一进行划分,共涉及相当于700个县域的样本,价格单位采用1994年不变价格。划分方法采用模比系数法,其步骤如下。①分别计算各样本的农民人均收入X1、乡村全员劳动生产率X2和乡村人均用电量X3的算术平均值(X1,X2,X3)。②计算各样本各指标的模比系数,公式为Kij=XijXj。(1)式中:Kij为第i(i=1,2……700)个样本第j(j=1,2,3)个指标的模比系数;Xij为第i个样本第j个指标的指标值;Xj为第j个指标的算术平均值。③计算各县域的模比系数:分别赋予3个指标相应的权重,乡村人均社会总产值(w1=1/3)、农民人均收入(w2=1/3)、乡村人均用电量(w3=1/3),根据下式计算各县域的模比系数Ki=∑3j=1wjKij,(i=1,2,……700;j=1,2,3)。(2)式中:Ki为第i个县域样本的模比系数;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④确定划分区间:对700个县域样本的模比系数进行分级,其5级的划分临界点和判别乡村发展程度的数值区间。
2.3乡村产业结构类型的判定
产业结构是反映乡村经济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重要标志。按主导产业类型将乡村分为专业化发展型和综合发展型,其中专业化发展型又可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和商贸业主导型,综合发展型指乡村的一、二、三次产业中没有比较突出的产业部门主导,3个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也较为均衡。对于乡村主导产业的判定,其方法步骤:①计算样本中每个县域的乡村一、二、三次产业占乡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②计算乡村一、二、三次产业占乡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的均值和标准差,如果某一县市乡村的某一产业在乡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超过全体样本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之和,则该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11](表2)。③根据计算结果将所有样本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业主导型、综合发展型,划分主导产业类型的取值范围。
2.4乡村经济类型命名与判定的方法
乡村经济类型的命名可分为单一命名法与复合命名法,本研究使用两阶段的复合命名法,具体来讲,采用“发展程度+产业类型”来对不同的乡村经济类型进行命名。在发展程度上,将不同的发展程度划分成5级,即:发达型、较发达型、中等发达型、欠发达型、不发达型;在产业类型上,按照主导产业划分为专业化发展型和综合发展型,专业化发展型又可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业主导型。将两类划分相结合,在理论上就可以得到20种乡村经济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