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态问题论文
作者:陈迎辉 单位: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
文化生态研究是一门将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不同,文化生态是一定空间下,文化的生存状态、存在形态和交往规律。对文化生态的研究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我国又产生了许多经济一体化发展区域,大到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环渤海经济圈,小到许多省市和地区,都规划产生了许多新经济区。这些新兴经济区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新兴经济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经济发展环境良好。但作为为数不少的新兴经济区,在经济的迅速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文化生态及文化发展问题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整体而言,大多数新兴经济区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文化生态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尤其是随着工业规模扩大和人口激增,其文化及文化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在前些年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中,一些经济带以及城市由于在发展中只重视经济开发,重视工业发展,而忽略文化建设和文化生态问题,因此导致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陷入文化沙漠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良性的文化生态是推动一个区域和城市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力量。新兴经济区在开发和发展中,如何避免中国其他沿海经济区域早期的文化空场,避免陷入单级化的工业文明,使经济和文化同步发展,形成良性的文化生态秩序,这些对我国新兴经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兴经济区域的文化生态问题
新兴经济区虽然所处区域不同,规模大小不同,但在文化生态以及文化发展方面上却存在着一些相似性问题。
1.新经济区普遍文化积淀不深,底蕴不足。在文化生态学理论中,一个地区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对一个地区的文化生态的形成有着决定作用和巨大的影响,一个地区的文化生态,往往是这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和社会发展演进孕育而自然形成的。对于新兴经济区而言,无论其规模大小,从区位选择上一般都选择交通便利、地域辽阔,适合大规模产业集聚的地区。因此新兴经济区大都依托母城(主城区)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建设而成。随着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发展,其渐渐独立于主城区外,成为一个个新兴的经济区域或城市。有些经济新区原属于城市早期规划的开发区。比如辽宁沿海经济带,它由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市所辖的21个市区和12个沿海县市组成,但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发展的主体依然是依托这些城市所建立的一些经济新区,以经济新区所建立的港口及产业集聚园区带动整个经济带的发展。作为新兴的开发区,与政治经济文化繁育比较成熟的腹地城市和一些老城区相比,其发展历史短暂,文化发展和孕育的时间相对较短,文化生态缺乏一个自然孕育、沉淀的过程,加之新经济区的人员构成主要以移民为主,文化群落众多,文化构成复杂,文化存在比较零散、脆弱、无法沉淀,因此普遍文化积淀不深,底蕴不足。
2.文化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发展,一些新工业园区出现了暂时性的文化空场。文化与经济的不平衡是现代社会一个普遍的存在,但这一问题在新兴经济区域更为严重。新兴经济区建立的初衷是以经济发展为根本目标,因此经济发展的主体———工业产业发展追求产业的集聚效益是新兴经济区最根本的动力。在新经济区域的发展规划中,虽然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经济与文化的同步发展,但相对于其经济和产业的发展速度而言,文化发展还是相对滞后。无论是早就存在的大量保税区、产业园区,还是一些新兴的工业园区,大都存在过分强调区域产业功能和经济结构布局而忽略社会结构统筹,过分重视基础设施的投资而忽略文化建设。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前些年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开发中就已经出现,目前在大多新兴经济区也没有避免。笔者在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中五个重点发展区域: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包括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和盘锦船舶工业区)、辽西锦州湾经济区(包括锦州西海工业区和葫芦岛北港工业区)、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的文化生态现状进行调查时发现,这些地区目前大都处于热火朝天的产业园区的建设和经济开发过程中,但文化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尚处于暂时性的文化空场。
3.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发展也存在着结构性不平衡。评估一个区域的文化生态,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文化生态内部各种文化形态之间也存在一个结构平衡的问题。鲁枢元先生曾经讲到:“健全的文化生态应是由各种文化因素有机生成的文化网络,其中必然要包容那些相生相克的不同文化物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功利文化、超功利文化、消费文化、非消费文化、都市文化、田园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缺失,都将带来文化网络的破损、文化生态的失衡,甚至酿成文化生态灾难。如今的文化生态危机,在我看来,恰恰是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城市文化的唯我独尊、急剧膨胀造成的。”[1]鲁枢元先生所言的是我国当下一个普遍性的文化生态结构问题,但“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城市文化的唯我独尊”这一问题在我国一些新兴经济区域体现得更为明显。尤其是对一些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一些经济区域,其城市文化比较发达,但是其城市文化偏重于发展文化中的物质形态,如城市建筑、景观、会展、服装文化等。从文化本身的存在方式而言,除了物质形态的文化外,还有精神形态的文化,如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哲学、艺术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这些精神文化要素在文化构成中甚至更为重要,属于文化的深层结构,对于一个地区文化内涵的生成和积淀具有重要意义,它往往决定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的潜能、深度和持久的生命力。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城市文化相对比较发达,而历史文化、学术文化、文学艺术等发展相对滞后,文化内涵建设不足。这些结构性问题,是我国新兴经济区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这个地区文化发展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制约文化发展的后劲。
4.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缺乏统筹,急功近利现象比较普遍。文化产业由于其低能耗和高附加值,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无论是国内、国外都非常重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应当加快发展。与前些年东南沿海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时期相比,整个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都意识到了文化及文化产业问题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各级政府也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战略高度,各地都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但就目前我国新兴经济区域文化产业现状而言,文化产业发展整体的层次和水平还不是很高。辽宁沿海经济带文化产业的发展整体来讲还比较理性,但在调查时也发现大连、营口、丹东等都把动漫产业作为重点甚至支柱性文化产业,存在着趋同现象。建议有关部门搞好宏观调控和指导,避免文化产业布局结构趋同,避免一哄而上地进行“产业链升级”,大搞“动漫游戏产业”,这一点是许多文化产业方面的专家多次强调的问题。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