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态问题论文
作者:唐琳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现代城市史研究表明,伴随着近代工业文明蓬勃发展而迅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只不过是手工业劳动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以来一直在进行的城市化过程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被由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释放出来的,大大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发达生产力高速推动了的城市化。但是和人类城市化过程始终相伴随的,是逐步凸显的生态问题。分析这一问题的生成以及人类对这一问题的反思,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生态问题下的解决路径,对于我们解决在愈来愈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类生产活动特征变迁与城市生态问题初显
进入中世纪以来,罗马秩序体系的崩溃引发了欧洲民族迁移的浪潮。多次大规模民族迁移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生产而言,直接的后果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大规模转移。与此同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由原有的几个高度罗马化的地区向全欧洲传播。这是取代罗马成为欧洲新主人的日耳曼诸民族由游牧文明向农业文明转变的开端。当农业传统开始影响这些新的民族,他们就终结了四处游荡的历史,逐渐开始习惯于对固定范围的土地的长期经济开发,导致了最初的聚落的产生,形成了最初的城市雏形。其原因和表现有:
一是以农耕为主要方式的生产相比渔猎生产具有更强的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人类不再全部依赖于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不仅可以长期居留在同一块土地上,而且在从前被视为不宜居住的地理环境如高山、密林等都被纳入了土地“殖民”范围。这就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对土地的开发利用率,使得游牧文明社会中因土地自然条件退化导致的粮食产量降低情况减少,因此,而进行的频繁人口迁徙也大大减少。反过来,稳定的农业产量又保证了人口的持续增长。
二是农耕生产比渔猎采集和游牧生产具有更高的粮食生产效率,同时也对劳动分工具有更高的要求。对同一块土地的持续的、长时间的深化开发比在更为广阔的土地上进行低组织化的渔猎和游牧生产能够获得更高的粮食产量。因此,日趋细化的劳动分工使得统治阶层行使职权的重心从发动以获取新土地为目的的征服战争上逐渐转移到组织、管理在现有土地中进行的生产劳动上,这就减少了战争导致的人口损耗。同时,统治阶层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而不遗余力地集中人口以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人口在绝对数量上增长的同时,在相对密度上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是大规模农业生产产生的剩余产品使商业交换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商业的发展要求有稳定的商品供应和相对固定的交换场所。聚落之间通过经济往来建立起日益密切的往来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商业交换活动的日趋发达使得一些聚落逐渐不再依靠自身进行农业生产,而是通过商业交换取得自身存在,成长所必需的粮食供应,这就形成了最初的城市雏形。在11、12世纪的欧洲,这样的改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如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雷纳所说:“在一个为商业和城市经济所改变了的时代,旧的领地制度必然消失。商品流通变得越来越快,必然有利于农业生产,打破在此以前束缚着它的桎梏,把它吸引向城市,使它现代化,同时使它获得解放。”〔1〕然而,这也意味着人类的生产活动从此开始了由主要根据自然条件自身的变化安排生产活动向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环境,以适应人类需要的转变。
但随着人自身主体力量在生产中能动作用发挥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对立已初步显现,并在农业文明城市化进程的初始阶段就已开始。表现在:
一是持续不断的农业减产造成饥荒频发。虽然有缺乏先进工具及肥料等客观原因所起的作用,但粗放式的农业生产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仍是主要原因。早在11世纪左右,人口持续增长的压力使得成片荒地被毫无计划地开垦,已有的耕地也多受到因不加节制的过度开发造成的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问题的困扰。“产量就不能够稳定在一定水平上,除非是在非常低的水平上。如果用中世纪的工具、种子和排水条件,稳定的低水平产量将非常可能比现代罗森斯坦试验的产量记录低很多;事实上,如此低的产量不会给耕种者带来任何回报。……在新的土地正在被变为耕地的条件下,这些土地最终也会产生相同的后果。”〔2〕
二是对地理环境的盲目改造使得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大规模的砍伐森林,垦荒造田使土地失去了原有的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调节适应能力。“在阿尔卑斯山和地中海区的法国区域,把土地开垦为农田达到这样的程度,甚至非常陡峭的斜坡也不断被开垦,瘠瘦和易于受侵蚀的土地被翻耕,以致永远破坏了土壤和植被。”〔3〕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的行为必然会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到了13、14世纪,恶劣的气候常会反复出现。由于失却了植被保护的土壤不能在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没有森林对气候的调节,荒芜的陆地上冬季严寒而漫长。“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4〕
三是粮食产量的严重不足极大影响了主要依靠外部粮食供应的城市的发展。在当时的城市中,大量人口处于营养不足状态,机体抵抗力下降,再加上中世纪城市对生活垃圾乃至人畜排泄物采取随处弃置的办法:当时的人们将自家后面的小巷和附近的沟渠当作倾倒污物的地方。为数不多的茅厕和粪坑通常离饮用水源不远,城市雨、污水和排泄物都在路边简单的露天的雨水道中流过,饮水极易受到污染。于是,极为恶劣的卫生状况,大量健康状况不良的人口的聚集,终于导致了1347~1351年欧洲规模空前的鼠疫爆发,即黑死病。
二、城市化扩张带来的生态影响及反思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对立所造成的生态问题的凸现,特别是黑死病在欧洲的肆虐,给欧洲城市化扩张敲响的警钟。一些地方开始反思并积极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试图与环境和平相处。黑死病使欧洲人口遭到巨大损失,一般是人口愈密集的地方死亡率愈高,城市比农村高,老年儿童比成年人高。据大多数学者的观点,“黑死病确实至少夺去了总人口的1/3的生命。此外,黑死病不仅直接急剧减少活着的人口数量,而且也影响了即将出生的一代人”。〔5〕尽管对于黑死病的传播从何处开始有多种说法,但其根源是无可置疑的:欧洲在10~13世纪对土地过度的开垦,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天灾、饥馑和疾病,才是14世纪中叶瘟疫大流行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