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态问题论文
作者:张正峰 刘静 耿巧丽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 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 山东省东明县国土资源局
土地整治在我国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土地整治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整治方式,从而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1-4]。土地整治的生态安全调控机制就是通过一系列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措施手段对土地整治系统中的外部环境、技术、资金、参与者、待整治土地等进行调节,使其生态系统功能朝正向的方向发生演替。
1土地整治中的生态问题
1.1不恰当的土地平整方式所引起的生态问题土地平整是土地整治中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土地平整由于工程量较大,在此过程中会使用一些大型机械,如推土机、刮平机等,大型机械的使用和机械化的挖填,可能会引起土壤板结,破坏经过长期耕作、施肥、灌溉而熟化的土壤层;另外,由于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往往处于干旱少雨的季节,此时潜在的生态问题就是土壤的面蚀和风蚀[5]。
1.2硬化的道路、沟渠设计方式所引起的生态问题我国土地整治中大量采用硬化的道路、沟渠,可能引发较多的生态问题。一方面,硬化的道路、沟渠将原来完整的生物生境分割成若干个孤立的嵌块体栖息地,影响到整治区域中生物的迁移,不利于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另一方面,土地整治中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往往将沟渠设计成渠身笔直、渠底平坦的样式,这种样式容易使沟渠中具有涵养生物的水流失,从而使得鱼类、青蛙等水生生物难以寄养和生存。
1.3不合理的地类合并所引起的生态问题我国土地整治的目标之一是增加耕地面积[6-8],然而,为多增加耕地而采取的不合理的地类合并转换也可能引发生态问题。首先,土地整治中为增加耕地面积,往往对原有河沟进行裁弯取直,从而改变河沟的自然状态,使河流流速、流量发生变化,不利于水生生物栖息和繁衍;其次,许多地方在土地整治项目区域中,进行了大面积的填埋河沟和坑塘,不仅损害了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还会减少区域内的水面率,减弱滞蓄能力;第三,土地整治中为增加耕地面积,将整治区域中的荒草地、其他未利用地和零星闲散地开发整理为耕地,这也导致了原生、次生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的面积减少和退化。
1.4过多人为干扰所引起的生态问题土地整治过程中,铺筑硬化路面、修建硬化沟渠以及河道的取直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观的连通性以及斑块间物种和能量的交流,景观自然性大大降低;另外,土地整治后整治区域中耕地数量的增加,未利用地以及零星林地、草地等景观类型的减少,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景观的异质性越低,则景观功能越弱,也就更容易遭到破坏;同时,土地整治后,由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对整治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2土地整治生态安全调控机制的分类
2.1按调控机制时间维度进行的分类按照调控发生的时间顺序,从时间维度出发,将土地整治生态安全调控分为前馈调控、过程调控以及后馈调控。
2.1.1前馈调控前馈调控是指在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以及立项审查阶段即对未来可能产生的生态问题进行预测,属于超前的主动调控。前馈调控主要通过做好土地整治生态影响预评价,确定该项目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并设计相应的预防措施或者减缓措施。譬如规划设计中尽量少采用硬化路面以避免对动植物群落造成的空间分割乃至种群灭失。
2.1.2过程调控过程调控是指在土地整治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调控。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项目的监督管理,将前馈调控中指定的生态安全预防措施以及生态影响减缓措施进行落实。譬如在项目施工中要尽量避免对土壤的垦殖层造成破坏,在修建渠道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土方压占对渠道两侧生境的负面影响,同时避免有生态功能的坑塘被填埋。
2.1.3后馈调控后馈调控主要是指在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后,建立起新的生态系统过程中的调控。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后,在新的土地利用过程中,针对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人为的补救调控。譬如针对项目施工工程引起的生态景观破坏问题,采取调控措施进行生态景观的恢复或重塑。
2.2按调控机制构成维度进行的分类按照土地整治调控机制的构成维度分为技术调控机制、经济调控机制、行政调控机制和社会调控机制。
2.2.1技术调控机制土地整治的生态安全技术调控机制为土地整治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规划技术,选定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通过规划的生态影响评价技术预测土地整治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减缓措施;通过提高土地整治项目生态化设计水平,对田水路林进行生态化设计,进行生态保育型的土地整治等。
2.2.2行政调控机制土地整治项目本身具有公益性的特点,这就要求行政调控的介入。行政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土地整理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土地整理的综合决策机制的建立以及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监管的加强。
2.2.3经济调控机制土地整治中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首先,可以建立项目资金管理与生态效益评价相挂钩的机制,加大对生态化设计项目的资金投入;其次可以建立土地整治的生态经济补偿机制。
2.2.4社会调控机制土地整治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调控机制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解决土地整治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矛盾。土地整治的社会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开展可持续的土地整治以及建立土地整治的公众参与机制。
3土地整治生态安全的技术调控机制
3.1土地整治规划技术调控机制建立科学的土地整治规划技术,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以及资源限制条件合理选址,建立项目选址指标筛选和多目标优化决策技术。调整完善规划目标,不仅要重视补充耕地的目标,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科学估算土地整治潜力,不仅要测算出其补充耕地的潜力,还应估算土地整治提高土地产能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潜力;加强规划基础数据的调查评价分析,要在全面摸清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开展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等的评价分析,为规划方案的编制提供基础依据。进行合理的土地整治分区,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资源禀赋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对生态脆弱区的土地整治要谨慎,以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科学合理布局重点项目,建立起针对我国不同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土地整治项目选址判别指南。选址过程尤其要注意对于我国自然保护区或者是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项目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