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态问题论文
作者:许冬梅 单位:大庆石油学院人文科学学院
人类自古以来有着依水而居的习惯,所以大中型城市往往也是沿两岸建设与发展起来。以往的河流整治主要是沿河筑堤,消除水患灾害,修建泵站,排除内涝。着眼于对自然河流的改造,采取规则的断农村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开发较晚的黑龙江省来说,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创业垦荒,其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3%,位于全国前列。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全国经济指标主导因素影响,在我省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导致了大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这些问题既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1黑龙江省生态特点及优势分析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最北部,总面积47.3万km2,居全国第五位。其地貌基本特征可以用“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来概括,既构成了典型、完整的森林、草原、水域、湿地等生态系统,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资源优势和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其一,黑龙江省有林地面积1919万hm2,森林蓄积量l4.98亿m3,森林覆盖率41.9%,是全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其二,黑龙江省共有天然草地433万hm2,人工草地16.3万hm2,草原面积居全国第七位,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其三,黑龙江省有耕地面积1177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11.4%,居全国第一位,人均耕地0.31hm2,为全国人均耕地的3.9倍。两大平原区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是世界著名三大黑土带之一,是发展黑龙江绿色农业的极其宝贵的土地资源。其四,黑龙江省有天然湿地434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18%,占全国天然湿地面积的17.4%,居国内内陆湿地首位。更为重要的是三江自然保护区已被列为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作为东北亚地区鸟类的重要迁徙地和繁殖地。其五,黑龙江省年平均水资源量为772.2亿m3,位居三北地区之首,总量居全国第13位,且年降雨量70%集中在农作物生长期,雨热同季,作物生长环境良好。其六,黑龙江省省内己探明各种矿产131种,其中石油、煤炭、黄金、石磨探明储量位于全国前列。省内世界著名的特大型陆相油田———大庆油田,已探明地质储量列世界大油田的第15位,可采储量列世界大油田的第13位[1]。正是这些资源、能源与环境方面的生态优势为黑龙江省种植、养殖、开采、冶炼、制造、加工等各种产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巨大地推进了黑龙江省城镇化的进程。
2城镇化进程对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的影响
2.1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长期以来,随着经济建设与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在工业、农业、交通、人们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废气、粉尘、固体废弃物以及污水对省内大气,土壤与水体等生态环境均产生了十分普遍的污染。这些污染不仅造成了城市人口居住环境的恶化,也导致农村地区居住水准的下降与农业生产力的降低。一是城镇与城郊第二产业中高能耗、高资源消耗和污染严重的水泥、电力、造纸、冶金、化工等行业对环境所形成的持续污染。据统计,全省城市附近的地表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50%以上城市附近的地表水各水期使用功能均不能保证。主要江河、湖泊、泡沼富营养化趋势加快,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甚至绝迹[2]。对于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煤炭资源型城市来说,由于在土法炼焦、煤炭发电、煤炭运输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烟尘、粉尘和CO2、SO2等污染物,空气污染十分严重。与2003年相比,2007年四市工业SO2排放量又分别增加了14个百分点,185个百分点,153个百分点,和139个百分点[3]。二是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由于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大量粪便、污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严重影响河流及水源地水质。三是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水体和生物的污染与土壤结构的破坏,并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由于化肥被施用后,被农作物吸收的程度不足35%,其残存与流失部分严重影响土壤自净能力,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农药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农膜残片难以自然降解,影响土壤的渗透性,造成粮食减产[4]。三是农村及城镇生活污染日益突出。由于城镇乡郊成为工业废弃物与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堆放地、填埋场,加之城镇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不仅影响了环境卫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土壤与水体污染。据哈尔滨师范大学孟昭虹,东北林业大学高玉娟采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t~t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黑龙江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的测试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主要城市与城郊土壤中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已有1/3的样点达到中等污染程度,在所测定的6种土壤重金属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Cd,其次是Hg和Zn、Cu,表明这些污染源主要来自工厂、养殖厂、土壤施肥过程与之相应的交通运输环节[5]。
2.2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破坏问题
另一方面,受城市开发、圈地运动和农村过度放牧、开垦影响,我省在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方面已出现相对不足,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趋于脆弱。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短短半个多世纪,很多地区已难再恢复山青林密,鱼肥水美的自然景观。首先是天然森林资源,草原面积与湿地面积急剧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与大规模开发利用,省内蕴含珍贵树种的天然林、混交林、成熟林比例减少,草原面积锐减,草原“三化”日益加剧,天然湿地不断减少,湿地水质碱化,湖泊萎缩,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剧统计,全省建国初期有草原1066.7万hm2,目前已减少到433万hm2,仅为建国初期的40.6%[6];三江平原湿地已有300万hm2变为农田,区内200多条湿地性河流出现萎缩、干涸,4000多个泡沼缩小或消失。而陆表植被与生态的变化将直接导致自然环境对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功能的降低与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的减少,分布区域的缩小。省内珍贵野生资源濒危,山区人参、天麻等药用植物已很难见到。而根据国际鹤类基金会1994年5月的航测,三江平原西部七星河流域和嘟噜河流域湿地面积由于比1979年前分别缩小了3/5和2/3,候鸟的栖息地正被大量压缩,数量急剧减少[7]。其次是水土流失,耕地流失,土地资源生态功能降低。水土流失程度是一个地区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毁林开荒、毁草种田,城市建设与工业开发等人为因素,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119万hm2,是建国初期水土流失面积的4.9倍,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5.5%;耕地流失面积567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5.2%;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沙化,沙区总面积已达2.08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6%[6]。再次是矿产资源与水资源问题紧张。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与石油开采成本的加大,不仅给我省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也成为城镇化进程加速的制约因素。比如大庆油田老区已进入后期开采阶段,难度增大,虽然近年来外围和深层不断有新的油气发现,但这些地方储量丰度低、开发难、效益相对较低。而由于大面积农田灌溉与工业用水,并浪费严重,黑龙江省水资源也趋于紧张。表现之一是省内农田灌溉用水占用水总量的70%,而灌溉利用系数却仅为0.47;表现之二是工业用水逐年增加而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55%(在节水措施发达的国家,已经达到90%);表现之三是黑龙江省城市输水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达20%[2]。由于地下矿藏与水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引发了省内许多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水质恶化,地面沉降、土壤沙化等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如哈尔滨市、大庆市、鸡西市等煤矿区及重要农灌区,已出现不同规模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哈尔滨市、大庆市市区已出现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