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大学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三位一体教育思路

2021-4-9 | 大学教育论文

本文作者:林建平     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一、法律教育重中之重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和加入WTO,所有市场主体都得无条件地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在这种高度规范化的社会里,“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关系中。这就告诉我们,从日常的差米油盐生活到罕见的丰功伟绩创造,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当我们以放眼未来和着眼现实的态度来判断实践领域时,自然就体会到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们立足社会必不可少的基本要件。“何为法律素养,简言之,是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法律知识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制定法律规则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条文体系;二是法律学问中关于原来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一般意义上的学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同时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而法律意识,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去年我在一家培训班里代课。在与老板谈论待遇问题时,我发现这里并没有按照国家颁布的《劳动法》与聘用的老师签订协议,凭借这样的手段他克扣了多名年轻教师的工资。但是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教师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身的权益受到侵犯,不懂得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去通过劳动局仲裁委员会的援助抵制社会中无视法律之流的侵害。公民具有了完整的法律意识,就能将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公民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内涵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就会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就会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就会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这样理性守法便实现法治目标,理性守法来自以法律观念为基础的理性法律情感和理性法律认知。法律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守法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灵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体不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变被迫守法为自愿守法,有强制守法到良心守法,有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如果大学生具有完整的法律概念就会主动理性自我守法,并且会及时的保护自己避免受到破坏法律的行为,同时能够找到适当的途径解决法律问题。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史,越是民主化和秩序化的社会,该社会背景下的市民对法律的崇尚和需求就愈来越强烈。这些市民之所以追求法律至上,首先是他们习惯于依赖法律,尊重法律,个人对法律的尊重通常包括主要的认识性态度和主要的实践性态度,它们往往是不可分离的交织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条件通过法律规则来保障自身权利实现的最大化和对政府权利控制的。

二、道德教育不容忽视

“智育失误,学校出的是次品;体育失误‘学校出的是废品;德语失误,学校出的是危险品。”虽然是一句顺口溜,但通俗直白的说明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也反映出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关键性。德育是教育界永恒的话题,从1957年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开始了已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为重点的大规模建设时期,根据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新要求,毛泽东于2月27日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一直到近十年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都明确强调德育的重要地位。而且我国学者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对人德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升华。人具有生物性和精神性两个方面,道德教育是使人由生物性生活走向精神性生活的中介,精神性生活是人生存意义和生活价值的最高境界。从这一角度看,德育的重要价值则主要表现为使人掌握自我和提升自我,是人用以肯定自我、完善自我的手段。2010年曾经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蜗居》的热播,算是以凝重的笔触抒写了一曲当代中国中产阶级悲歌。其中郭海藻则由于其“二奶”身份引起极大争议。让人产生的第一个感想是大学生的“道德沦丧”,对当今社会下存在的大学生感到“哀尔不幸,怒而不争”。柏拉图说,过分贫穷是堕落,过分富裕也是堕落。马克思主义讲,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抽去劳动这个人的本质力量之后,必然会出现难以填补的精神的虚空,在社会金字塔的顶端,宋思明之流,由于其脱离社会劳动的精神的虚空,必然会追求各种声色刺激来弥补这种精神的虚空,同时在社会的另一极,则由于贫困及由于贫困带来的缺德,便会出现另一种形式的道德堕落,被生活所迫的青年去抢劫犯罪,被生活所迫的妇女被迫卖淫当二奶。这一极的精神虚空造成的道德堕落与另一极贫困带来的道德堕落一拍即合,于是乎巍巍中华,海藻遍地。与此现象相呼应的,是如今很大一部分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有车有房。这一标准被很多人咬牙切齿的痛恨,其实在我看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领域的道德沦丧也有其深厚的社会经济根源。钱是具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它把坚贞变成背叛,把爱变成恨,把恨变成爱,把德行变成恶行,把恶行变成德行,把奴隶变成主人,把主人变成奴隶,把愚蠢变成明智,把明智变成愚蠢”。如果大学生在校园之时不能建构坚实的上层建筑,或者接受比较简单的德育教育。那么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容易迷失自己,做出那些令人发指的违背伦理道德的傻事。但同时我们看到,即使在这样的社会中,也会有很多“八零后的裸婚”族超越一切物质利益单纯为爱而爱的美丽故事,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信任真爱追求超脱物质利益的纯洁爱情。这样的爱情在金钱颠倒一切的可悲时代中,更加显得可贵。房子也好,车子也好,都只能是显示你的价格,而无法展示你们之间爱情的价格。

三、心理教育贯穿始末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但还没有成熟。他们感情丰富,心里起伏大,容易冲动,分析判断能力不成熟,自控能力差,做事情欠考虑;渴望走向社会却没有完全走向社会,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马加爵、马瑞峰、李征等人犯下恶性犯罪案件。其原因就是分析判断人际关系过于自我化,事情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进行内心的尊严受到冲击,于是情绪波动起伏,产生多疑嫉恨心理排斥与外界交往,逐渐将自己孤立起来,久而久之错误的想法得不到释放便形成一种变态或者扭曲的心理,认为身边许多同学都在针对自己,继而实施报复他人的行为。如果高校将心理辅导真正落到实处,那么这样的悲剧是应该能够避免的。俗话说,养儿防老。可是,当父母辛辛苦苦供子女念完大学,好不容易盼到子女长大,满以为可以享享清福的时候,却发现原来一切都还没结束———有一部分人,他们虽已经成年,可经济上仍然要依赖父母,社会上把这部分人叫做“啃老族”。何谓“啃老族”?从《“透视”啃老族》一文不难理解:这是一群已长大成人、有劳动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却依旧在吃着父母收入的一群人,既然称其为“族”,为数当然不会太少。“啃老族”啃掉了什么?啃掉了父母的心。一边是白发苍苍、奔波劳碌的父母,一边是赖在父母怀里不“断乳”的子女。他们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却眼睁睁地听任父母为生计而奔波。“总不能不管吧,也只能随他了”一声长叹,几多无奈?面对父母日渐斑白的两鬓、日益苍老、不堪重负的双肩,如何“啃”得心安理得?“啃老族”啃掉的是自己的生存能力。就业压力大,岗位不理想,不能成为“啃老族”理由。一个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人将来能干什么呢?而且,对社会就业群体的长期游离,其结果必然会使自己边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更加钝化自身的生存嗅觉,最终成为无根的浮萍。“啃老族”中有相当多的这样一群人:频频跳槽、考研,始终认为自己将来会有更好的前途。朱某今年从厦门某大学毕业回三明仅4个月就已换了3份工作,每份工作都做不足一个月,而且没领工资就走人了。她不是认为工作的地点不好,就是嫌待遇不好,一心想在大公司找份外贸工作,可是专业的不对口,让她很难完成心愿。目前,为了找工作,她在厦门和同学一起租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每月900元房租。家境贫寒的她一心只想出人头地“啃老族”啃掉的是社会的期望。它是一种社会之痛,从社会责任感而言,就业是成年人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建立个人信用的基础。在精神上无法“断奶”、经济上不能独立的人,永远无从谈起其作为“人”的社会意义,更不可能承担起推进社会发展的应尽义务。人总是要长大的,无论他情愿与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