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统计发展论文 » 正文

植保专业统计发展措施

2021-4-9 | 统计发展论文

作者:李仲惺 周学杰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植物保护站

植保专业统计就是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农作物有害生物为害损失数量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和结果[1]。它是农业统计中的重要组成和不可缺少的部分。植保专业统计根据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程度、发生面积、防治面积、挽回损失、实际损失等项目统计发生情况。通过统计:①为国家科学防灾、减灾提供历史数据;②能够完整地保存历年来各种病、虫、草、鼠的发生实况;③能从这些历史的统计资料中,掌握当地各种病、虫、草、鼠的发生规律,为来年及今后的病虫草鼠发生趋势预测,特别是中、长期的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笔者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植保专业统计工作,深感植保专业统计的作用和重要。现就植保专业统计的发展、应用和统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各位同行进行探讨。

1统计的发展

植保专业统计工作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创立的一项重要的农业专业性工作。30年来,植保专业统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传统手工算盘统计,到今天的计算机自动统计,已成为农业统计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1.1手工统计

温州的植保专业统计工作是从1982年开始的。1982年至1984年,温州市、县(区)两级的统计数据均是先填在纸质报表上,用算盘来完成统计后,将一本本纸质报表报送省站。虽然统计内容相对比现在简单,但由于是用算盘统计,费时、费力、差错率高。自1985年起,使用微型计算器后,植保专业统计无论在统计速度上,还是在统计的质量(准确度)上,有了一个较大的进步。

1.2计算机统计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计算机开始普及应用,植保专业统计也由原来的算盘、计算器统计进入计算机时期。统计的效率、质量明显提高。虽然市、县(市、区)两级都用上了计算机进行统计,但由于没有一套关联的统计运算程序,在县里向市里,市里向省里统计资料的上报上,电子信箱虽已开始使用,电子信箱只起了附属的作用,实质上还是以纸质报表为主。统计数据的汇总还是比较繁琐,特别是出错时,要重新从上到下计算。

1.3计算机统计程序的应用

为了解决计算机统计中数据汇总、数据上报、数据出错难找的问题,使统计报表简单易行,又能确保统计的质量,2003年,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应用MicrosofExcel编写了一套植保专业统计应用程序,完成了植保专业统计从手工统计到计算机程序应用统计的飞跃。该软件的推广应用,解决了以往手工报表易出现的问题,大幅减轻了省、市两级植保部门在植保专业统计报表汇总上的工作量,提高了统计报表的效率和质量。

2植保专业统计报表的应用

准确详实的植保专业统计资料,在实际工作中可发挥出较大的作用。

2.1揭示病、虫、草、鼠发生的内在规律

30年的植保专业统计资料,准确地反映了温州市主要病、虫、草、鼠害的发生、发展动态和交替演变特点。1982年,稻瘟病是当时温州稻区的主要病害,病害年发生面积达9.07万hm2次,到了1990年,年发生面积减少到6.6万hm2次,到2010年,发生面积只有0.62万hm2次。目前稻瘟病只在山区、半山区的单季稻上少量发生,平原稻区很少有稻瘟病发生为害,已成为水稻上的次要病害。水稻三化螟,从1982年、1990年年发生面积的2.73万hm2次和3.67万hm2次,到2000年发生面积只有0.47万hm2次,2010年来,以很少看到有三化螟的发生为害。另外,还从统计资料中看到各类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温州市水稻种植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0万hm2,减少到现在的12万hm2,而经济作物中蔬菜种植面积则从20世纪80年代的1.33万hm2,发展到现在的6.67万hm2。

2.2反映历年来病、虫、草、鼠的发生程度和特点

在统计报表中,载明发生程度、发生面积、防治面积、挽回损失、实际损失5项内容。在前3项中,可以看到历年来病、虫、草、鼠害的发生程度和特点,图1是近10年来各种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和防治面积的曲线图。从图1中看到,2001年、2002年的病、虫、草、鼠害为一般发生年份,因此发生面积与防治面积曲线间的距离不大;而在2005年、2006年,因稻飞虱(褐飞虱)大发生,防治次数多,防治面积大,故在图1上就可以看到,防治面积大于发生面积。说明只有在害虫大发生的情况下才出现这种情况。反之在2007年,各种病虫害均为轻发生,因此防治面积基本上等同于发生面积。

2.3显示植保工作的成效

图2是2001年到2010年10年来病、虫、草、鼠害发生后经植保工作者对各种病虫草鼠害进行综合防治后挽回粮食损失结果的曲线图。图2显示,2005年,本市中、晚稻稻飞虱大发生,在省、市、县各级植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测准虫情,全力防治,防治后挽回粮食损失达38万t,取得了良好地效果。生产实实践中,植保工作不仅仅是挽回损失,正确预测预报和正确的指导防治后,带来的是防治次数减少,人工成本减轻,农药用量下降、环境污染减轻等等,特别是农药用量下降对水田、江河等环境污染的减轻及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是植保工作最大的成效,这是无法用金钱等价值来衡量的。

3问题和对策

由于县级植保存在队伍的不稳定、制度不完善、各县植保站计算机应用水平存在差异等情况,植保专业统计报表存在基本信息不实、数据准确性不够和农药使用量填报不全等问题。

3.1基本信息不实

专业统计的基本信息是植保专业统计的基础。在县级基层报表人员中,部分技术人员重视不够,要么心中无数,要么敷衍了事。如在基本信息里的经、纬度,海拔高度,植保、植检队伍人员总数、职称、植保机械拥有量、植保队伍组织和有偿服务情况及农药中毒事故的年发生数量等等。作为植保工作者,无论哪一项,填入报表的数据,都要详尽确实,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当地的植保机械拥有量,农药中毒的发生事件及农药中毒事故的死亡数等等,首先平时要留心这类事件的发生情况,其次在填报前要到卫生等部门调查核实;对获取植保农机拥有量等信息,要进行抽样调查后再填报。只有这样做,填报的数据才是真实的。

3.2数据准确性不高

数据的准确性与否是植保专业统计材料有没有应用价值的核心所在。从30年来的报表质量来看,主要问题是计量单位出错和统计量的计算错误。在计量单位上,填报的报表都是以万亩为单位的,当统计的面积是千亩时,应该是零点几万亩时,仍以万亩单位上报,结果相差甚远。在统计量的错误上,主要出现在挽回损失这一项上,当当年的病虫害发生在中等发生(或中等以上)程度时,统计前没有召开各乡(镇)的专业人员进行会商,加之统计者本身的专业水平所限,有的上报数据是挽回产量等于、甚至高于实际产量;有在实际产量损失上,上报数据明显偏高。欲提高报表的数据准确性高,在有条件的地区,留好观测区,当某一作物收获时,与相同的对照区作物进行抽样比较,这样填报的数据准确率则高;在填表前(或是当年最后一季人作物收获后),召开当地(全县)专业人员会议,对当年的病虫害发生程度进行评估分析,得出一个较为准确的数据进行填报;做好记录,从作物移栽后开始记录各种病虫的发生程度、发生面积、防治情况,当年终上报时就有据可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