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医疗卫生论文
作者:陈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政府职能发生了巨大转变,政府不再扮演“全能运动员”,而是形成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即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发展相当缓慢,在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政府管理领域不断缩小,第三领域的治理出现了“组织真空”,不过,也正是基于此,社会组织形态得到了新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非营利组织的存在与发展,逐步推动了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从而基本形成了国家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三大部门的分离格局。所谓“非营利组织”,就是那些旨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得到了政府支持和社会认可的社会组织[1],这一类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组织形态,包括医疗卫生类非营利组织。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导者和实施者都是由政府一手承担,在计划经济时代资源配置高度集中情况下,这种政府包办形式具有相对合理性,而在医疗卫生服务相关资源匮乏或短缺、体制比较僵化以及信息不对称等情况下,政府失灵在所难免。从功能互补的关系上看,非营利组织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公益性或共益性和志愿性等特征[2],它们在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上具有相对优势,为此,非营利组织对医疗卫生服务的介入和参与可以更好地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供求不足和供需不对称的状况,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化发展提供微观的社会基础。
一、非营利组织发展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影响
在社会转型期背景下,医疗卫生类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积极服务于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社会化进程中的非营利组织。我国的医疗卫生类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领域广泛、组织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依据组织活动承担主体不同,把医疗卫生类非营利组织分为“合作推进型”和“本土自生型”两大类。第一,“合作推进型”是以国际非营利组织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致力于参与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治理。如中国红十字会、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中国代表处、无国界医生广州代表处、英国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等,其中以“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中国代表处(MSIC)”为典型代表。第二,“本土自生型”是以本土自生民间组织为主体,致力于推动医疗卫生志愿服务,提高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参与程度和组织化程度。比如北京阳光宜生咨询服务中心(简称阳光医生)、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云南生育健康研究会、嫣然天使基金会等,其中以“阳光医生”为典型代表。不管是“合作推进型”还是“本土自生型”的医疗卫生类非营利组织,它们的存在与发展切合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拓展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由于受到外来非营利组织的影响,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其在医疗卫生保健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更多的健康生活观念及生活方式得到有效传播。随着医疗卫生类非营利组织的介入,公众认识到通过参与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医疗卫生保健意识和增长知识,更加体验到在参与过程中自身的卫生保健能力也得到增强。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参与医疗卫生服务更加认可,医疗卫生类非营利组织在提升公众参与过程中也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不断改善了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在外来非营利组织的介入以及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第三领域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受志愿性和公益性观念的影响,一些有条件和能力的组织或个人不断参与到其中来,从而衍生了一些热心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慈善群体,如嫣然天使基金会、壹基金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资源及能力的不足。
3.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组织载体的有效性。医疗卫生类非营利组织通过项目推进极大提升了自身的社会服务动员能力,尤其是在志愿性服务上,将更有利于整合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资源。医疗卫生类非营利组织不断从组织松散型向组织紧密型发展,为促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载体。特别是面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这些组织载体为有效传播信息及事态控制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使得医疗卫生类非营利组织不断发展成为政府公共卫生领域治理的重要补充力量。
二、医疗类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分析
虽然我国医疗卫生类非营利组织发展时间比较短,但是通过与政府及社会团体等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在优化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
1.有效地弥补政府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不足。医疗卫生事业是一个关乎全民健康的公共事业,它涉及的对象和服务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它不仅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推动,而且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单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更需要第三领域力量的参与,这就为非营利组织介入和参与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机会。“合作推进型”医疗卫生类非营利组织通过与国际非营利组织项目合作,为改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不足提供了一种新的弥补方式。与此同时,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服务观念在国内得到有效传播,由此也唤起了民间力量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参与意识,并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资源整合起到了示范作用。“本土自生型”医疗卫生类非营利组织正是在民间参与意识不断觉醒的基础上得到培育和发展。一些慈善群体开始关注医疗卫生的公益服务,并逐步形成了一些内生的医疗卫生类非营利组织。尽管这些组织的社会影响力还不是很大,但是国际非营利组织观念的传播和介入衍生的新形态的本土民间组织,同样能够有效地弥补政府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不足。
2.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结构,健全了医疗卫生服务市场机制。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短缺的原因较为复杂,除了资源的不足之外,市场机制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医疗卫生服务是一个全民健康系统工程,只有在政府、市场和民间三方力量的协同推进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良好的综合整体效应。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如在现实中,某一种很有价值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实际的推广中并不见得很畅通,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非营利组织通过加强双方的需求纽带沟通,可以很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并有利于供需双方的对称和对接。尤其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一些行业性非营利组织能更有效地推进医疗卫生服务新产品的推广和使用,满足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如“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中国代表处(MSIC)”通过安全套的免费发放以及在街道安装安全套自动售货机,提高了人群对质优价廉安全套的可及性和艾滋病预防途径知晓率。“阳光医生”致力于志愿医生网络平台的建设,通过招募国内/国际职业志愿医生,为医疗资源匮乏地区和医疗服务可及性差人群提供直接的医疗服务及技术支持,并在一定程度引导了政府的公共卫生政策向弱势地区(人群)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