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大学教育论文
一、开放办学,提高学院的影响力
学院在办学的过程中,必然面对来自国内与国外办学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求发展,必须坚持开放办学。一是办学思想的开放性。不同国籍的学者、教授,不同流派的思想汇集于学院,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与国内名校和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提高学院的办学层次。二是办学空间构建的开放性。学院和社区融为一体,学院与所在社区(城镇)之间体现出融合性、互动性、和谐性,同时学院要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实行开放办学。英国牛津大学空间构建理念的开放性就特别突显:“牛津的街道简直就是连接各个学院的校内道路。街上到处可以看到哪些戴着眼镜,腋下夹着书包的学生来去匆匆的情景。每当大学举行开学或毕业典礼时,满街都是穿着学士袍的人,更充满文化城的特色。”。牛津大学和牛津大学城在空间构建上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大学没有围墙,大学与城市的街道、建筑、商业等在空间上互为犄角,互为补充,在平面构建上交叉互补,穿插其中,这就充分体现了大学与城市社区之间的开放性。三是应善于学习优秀的、成功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为我所用。美国现代大学就是以英国为榜样而兴起的,美国著名的哈佛———耶鲁“大学城”新模式就是对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城”模式的继承与发展;同时美国大学也学习德国,把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的重要工作任务。美国还派遣大批学者留学德国,学者回国任教与德国学者、科学家移居美国,把德国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的管理等输入美国,促进了美国大学的发展,使美国大学由传统实用型向研究型大学转变。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教育则完全是美国化的结果。1945年美国占领日本后,从制度上根本改革日本教育,派出美国教育使团到日本,起草教育改革方案,用“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统领日本教育。通过“教育基本法”确立美国化的教育目的与学制,通过“学校教育法”确立大学的办学目标、办学层次、学科设置等。美国化阶段的日本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学科设置的适应性又大大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与迅猛发展。俄罗斯、墨西哥、法国、德国也效仿美国建立研究型大学城。美国现代大学之间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霍普金斯大学的成功先是向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密歇根大学学习;而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成功又促使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发展研究生教育,开办研究生学院,从而确立了美国大学中研究至教育的地位和建立研究生教育制度。因此,我们既要学习英、德、美等国大学的成功经验,也要学习国内大学成功的办学经验,从而促进教育学院的跨越式发展。
二、面向市场建立机制,提升学院的竞争力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J•施蒂格勒(GeorgeJosephStigler)对竞争的描述有一定代表性,他说:“竞争系个人或团体或国家间的角逐,凡是两方或多方力图取得并非各方均能获得的某些东西时,就会有竞争。竞争至少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所以达尔文从经济学家马尔萨斯那里借用了这个概念,并像经济学家用于人的行为那样,将它应用于自然物种。”竞争有两个共同点:一是竞争可以增进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二是竞争可以带来技术创新,推进技术进步。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大学可以形成自由竞争和商品买卖。在国外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大学出售教学服务,学生购买,出售科研服务,政府和企业购买。”美国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特拉顿院长在总结学院发展的经验和成就时所说“:我们决不应该忘记,大学的特有产品是学生;大学之所以存在,其基本原因便是生产这样的产品。”如果大学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要做好自身的教学服务、学术服务、科研服务,而这三种服务又会引起学校之间、生源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经费市场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使各高校改进办学方式、方法,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政策,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为此人们逐渐摆脱只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商品、市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有了新的认识,也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共识。由计划向市场过渡,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过渡,经济体制的变化必然对高等教育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打上过渡时期的烙印。因此市场经济下要办好教育学院,提高竞争力,当前关键是加强学院的内涵建设。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材、学制、教法、专业设置等都应面向市场,重实用、重实践、重市场,学以致用,使教育更注重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专门人才与劳动者,不能再走重学术、轻实用的经院式的办学之路。教师队伍要按国际化的模式建设,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走实行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型与实用型相结合、低职高聘与高职低聘相结合的教师建设之路。经费筹措上,学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激活高校的运行机制,采用新的教育经费筹措措施和收费政策。大学要通过人员和信息的广泛交流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学院要开展有利于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要有利于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学院用高质量的办学成果吸引中学优秀毕业生报考教育学院;用高质量的办学成果吸引用人单位选拔学院的毕业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总之,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了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并要求学校面向社会成为自主办学的主体。
三、加强队伍与课程建设,提升学院的教育综合力
我国杰出的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1876年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创办,他的第一位校长吉尔曼有句名言,他说他更喜欢将霍布金斯的钱用于“人”,而不是“砖块和灰浆”。他说:“大学的荣誉应该取决于教师和学者总的品质,而不应取决于人数,更不取决于供他们使用的建筑物”。清华校长梅贻琦则更是道出了大学的真谛“: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一个大学非常必要的。竺可祯在接任浙大校长时说“,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教育学院要实行的是新的运行机制,要与世界高校接轨,要根据欧美各大学的成功经验建设好教师队伍。实行严格的教师招聘制,按照公开招聘、竞争录用、权威评价、选拨新人的选人原则,让“会通古今、会通中西和会通文理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按照学术自由、民主治校的思想进行内部管理,让教师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从事教学、科研,开展有创造性的工作。学科建设对学校的建设非常重要,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学院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建设应遵循“社会需要、学生终生有用”的原则,注重服务功能。课程开设由必修为主向选修为主转变,由理论向实际转变。教育学院应该学习美国高校开设选修课的经验大胆改革课程,开设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选修课。具体做法是用五年时间进行过渡,除保留与本国语言、国情有关的课程外,分别取消一年级、二年级部分必修课程,三年级、四年级全部必修课程,最后选修课程的比例以占全部课程的70%为宜。课程设置由理论向实际转变。教育学院是教师的摇蓝,应针对区域教育的特点,开设针对性、实际性强的课程,让课程在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等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