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三生教育教学论文
一、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心理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教育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中等职业学校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的职业培训,目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逐渐成为科技与教育的较量。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宣传媒介的大量普及,使得中职学生的视野逐渐开阔,不断产生新的思想、观念。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方面正日趋成熟,心理却十分的脆弱和敏感,思想上独立性增强,对精神生活充满幻想,物质生活要求转变等特征而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思维方式。[1]但由于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和自身思想不成熟的影响,在心理、思想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对当前存在的社会现象感到迷惑不解。从当前中职学校所开设课程的情况来看,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如教学上要求学生奉公守法,但是社会、官场的腐败风气及“关系网”,等等,这已严重的影响了学校校风建设,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不满。第二,心理上的失落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中考的“失败者”和上大学“无望者”,一些学生把中职学校作为无路可走的下下策;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就业的不理想,更加剧他们“前途渺茫”的失落感和“中职无用”的自卑感。第三,对社会发展的片面理解。面对当今日益竞争的市场经济,一些中职学生认为中职生在就业上没有一点优势,社会所需要的是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高学历者。第四,目前的中职学生多是出身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从小受父辈的溺爱、父母的关爱及庇护下成长,形成了价值观念的错位、性格上的缺陷。上述种种情况表明,目前中职学校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三观”)的目标尚不明确,使得他们进一步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在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里,应该切实加强中职学生的“三生教育”,在人生观教育中积极融入“三生教育”的内容。
二、“三生教育”的科学内涵及与人生观教育关系
(一)“三生教育”的科学内涵
《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指出:“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过程。[2]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三生教育”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核心的教育,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组成的一个复合概念。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教育规律的反映,又是教育本质回归的具体体现;既是对现行教育体制弊端的修补或缺陷的补充,又是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应有的自觉行为。同时,实施“三生教育”是落实十七大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3]教育事业上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在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上,而通过教育力量来对学生进行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生教育”,从本质上讲是要使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使人真正成为其人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三生教育”有助于学生思想精神的提升,心灵的脱俗净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三生教育”与人生观教育关系
1、人生观的科学内涵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在生活实践中,人们必然会对诸如: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以及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此类的人生问题产生看法。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现实的人不能脱离现实世界,人既然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就不能脱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观的核心是解决“自我”的问题。因此,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必然渗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生的不同看法必然也就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不同理解。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的产物,也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一个人的人生观的形成和确立,是各种条件影响的结果。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生活环境、个人的经历和遭遇以及所受的教育和周围事物的影响等,都与人生观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个人的经济地位更为重要。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生观包括:①享乐主义人生观。②厌世主义人生观。③禁欲主义人生观。④幸福主义人生观。⑤乐观主义人生观。⑥共产主义人生观。[4]
2、二者关系
“三生教育”是一种全新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体现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基础、相辅相成。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因此,我们可以从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三个角度去理解“三生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生命是指一个人的真实存在,是强调一个人的生,即是指一个人要活着的意思,它是与死不同的存在,是一个人客观存在的前提和根本,所以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是指一个人作为生存者“活着的存在”,包含一个人活下来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意志等,以及人活在自然界中所需要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处的条件等,生存问题是一个人要活着的基础和关键;生活是指一个人在有了生命和生存的前提下,如何追求一个好的、和谐的活着状态的问题,包括一个人的人际交往情况、生活的能力、生活习惯及生活的目标和方向等内容,这些实质上是一个人活着的质量问题,有了生命的前提、生存的基础,人就该考虑活着的目标和方向,思考如何好好的生活等问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