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大学教育论文 » 正文

目前大学教育改革思索

2021-4-9 | 大学教育论文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作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等学校,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德为主”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选择德行与修养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尊重学生对道德内容、途径,以及方法的选择权利,从而真正将学生变为学校的教育主体,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并不断追求自己人格的完善与发展,从而树立为社会、为他人服务与奉献的高尚品质。因此,各大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社会的美好,从而在美好的学习体验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并逐渐形成积极的、鲜明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为以后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2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体系

据调查显示,有些大学课程设计的不合理性是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从诸多招聘单位的用人结果上来看,也反映出大学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高校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他们获取真正的赖以生存的本领,以帮助他们在走上社会后能够学以致用,并快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但事实证明,这一根本目的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首先,大学专业课程的划分过细,使得边缘交叉学科的知识受到了弱化,甚至有些学科细得连招聘单位都没有听说过,试想,社会都无法提供给学生用武之地,学生将来怎样就业呢?由此可见,高校的学科设置缺乏与社会的沟通与衔接,因此,这一现象应引起各大高校的重视,努力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体系,让专业学科与社会需求相挂钩。作为高校,一方面要主动了解社会需求,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准确定位,从而及时调整对大学生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的协商力度,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尤其对于比较冷门的专业,由于社会对其了解甚少,所以更要通过学生的实践锻炼,来加大对这一专业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增加对专业的了解和运用。

3加强对教育管理体系的改革

我国目前的大学管理制度属于刚性的教育体系,缺乏对大学生自身需求、能力、爱好、兴趣的尊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课程设置为例,其中必修课的比重过大,选修课的比重过小,大学生缺乏相对的选择空间。尽管学校推行的是学分制,但是在时间安排上,一般都已经明确标明学期的课程门数与课程数,学生只能按部就班的接受安排,不能提前进修,并且学生的毕业也受到了种种条件的限制。因此,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在“以人为本”的管理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效调整教学管理体系。首先,要实现学分制的全面推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自主权归还给学生,增大学生对学习内容与知识结构的选择性,要求学生只要修满学分,就可以获取毕业证书,不要拘泥于三年制或四年制的学习时间;其次,要改进课程设置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少而精”的内容体系,加大选修课的比重,而设置选修课时,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考评方式也不要仅仅局限于考试和分数,应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突出灵活性与实践性。

4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重要教育方针,也是全面提高教育素质的重要举措。虽然大学生的受教育模式较高中相比,已经具备了较多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间,但是由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个体差异等原因,造成他们的心理素质良莠不齐,尤其在集体生活中体现的最为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再加上经济、学业、情感的影响,使得有些学生只看到自己较差一面,导致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久而久之,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从而逐渐进入恶性循环的状态,对将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学校要逐步完善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增设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和就业问题。鼓励他们勇于实践、追求理想,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的社会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高校不但担负着着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职责,而且承担了引导社会前进的重任。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高校要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特色,充分运用各种资源条件,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Top